“昆明的地方文化因为方言和历史而充满了魅力,所以我会不断地讲昆明的历史文化故事,保护方言、传承昆明文化。”3月28日上午9时30分,昆明历史文化讲述者、昆明方言脱口秀“大嘴款昆明”的创作者和表演者岳立做客“开屏9点半民记访谈1+2·有壹有贰”直播间。
直播画面截图
直播过程中,岳立用标准的昆明方言娓娓道来老昆明的百年故事,讲述昆明的发展和演变。那些在昆明人祖辈间相传的故事,在岳立生动的讲述中又重新鲜活了起来。
从小朋友们的“大嘴爸爸”变成听众的“大嘴岳立”
岳立有很多职务,也有多个“江湖名号”,但最有名的还是“大嘴岳立”,这也是他用昆明话讲昆明历史文化故事的缘由。
岳立是昆明市第十四届政协委员、五华区第十七届人大代表,担任昆明市新的社会阶层社会组织专联会会长、昆明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特聘讲师、昆明市市民河长等职务。他曾于2018年创作“大嘴款昆明”清口节目,并与五华区委宣传部合作拍摄60集视频短片《大嘴带你逛五华》,与西山区文旅局合作拍摄20集短视频《大嘴带你逛西山》等。2017年开设的“大嘴岳立”微信公众号和2020年开设的“大嘴岳立”抖音号在昆明本地同样获得了很高的人气。与此同时,岳立还曾受央视新闻、新浪网等邀请进行昆明地标街巷的直播讲解,2022年他作为“城市推介官”,赴广东、福建等地进行昆明文化旅游推介。
从“大嘴爸爸”到“大嘴岳立”,岳立把故事从小听众讲到了大众面前。《春城晚报》曾在“我挨你说”方言文化故事栏目中,邀请还是“大嘴爸爸”的岳立讲述了几期昆明历史故事。在直播间里,岳立表示自己当时发现正在读小学的儿子不太会说昆明方言时很着急:“不仅仅是他,这一代的孩子基本只会听,但不会说昆明话。如果方言消失了,那么我们的地方文化就会失去很多色彩。”于是,岳立决定用“大嘴爸爸”的名称,用昆明话为小孩们讲述昆明各个地名的故事。多年后,有朋友问他:“谁见到你都要叫‘大嘴爸爸’,有的粉丝甚至年纪比你都大,真叫不出口啊!”就这样,岳立从“大嘴爸爸”变成了“大嘴岳立”,他讲起昆明的历史文化故事也更起劲了。
揭秘陈纳德的飞虎队与宝善街的飞虎楼
在直播间里,岳立围绕宝善街讲述了昆明老城发展至今的动人故事,让观众大呼过瘾。不久前,开屏新闻曾报道了宝善街飞虎楼重新修缮开放的新闻;与此同时,《春城晚报》刊登的一则关于宝善街171号、172号等几处楼铺转让的公告,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讨论。每天转让的楼宇铺面信息不少,为何这几栋楼颇受关注?对此,岳立表示,整条宝善街都与昆明的战争和解放进程密切相关,更与飞虎队相关。
飞虎楼位于宝善街和祥云街交叉口,由颇负盛名的保山籍旅缅侨商舒子烈、舒子杰兄弟投资所建,如今楼顶停放的1:1比例复刻的仿真P51“野马”飞机,吸引着人们前来拍照打卡。飞虎队以空中飞虎而得名,这是对1941年7月至1945年8月期间,中国空军美国志愿队援华航空队,以及由美国志愿队发展演变而来,由陈纳德担任司令的驻华空中特遣队、美国陆军十四航空队、驼峰空运队、中国航空公司、中美空军混合联队的誉称。
“飞虎队的总部位于现在的十四冶大楼,这里已成为了文物保护单位。而祥云街的飞虎餐厅建于1941年,是陈纳德将军组建的中国通用航空运输公司办公室。”岳立告诉观众,飞虎楼修建于飞虎队撤走之后,是陈纳德夫妇在昆明的居所,“陈纳德虽然有飞行员的梦想,但他的第一份工作是教师,在考上空军后,他被分到地勤部队,但是他坚持自学飞行技术。”岳立风趣地讲述这段故事:“他常在晚上驾驶飞机去旁边城市的酒吧,玩到很晚又飞回基地,后来还和朋友组成飞行表演队,他们高超的飞行技巧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岳立的讲述下,一个为了飞行梦想甚至不遵守规则的青年形象油然而生,而陈纳德也指挥着飞虎队在云南战场给予日本侵略者沉重打击,为云南战场取得了关键的胜利。
宝善街引领昆明电影市场,建新园保留昆明老味道
除飞虎楼之外,宝善街作为老昆明城的核心街区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据资料记载,昆明是国内最早出现商业电影院的城市,建水人蒋楦曾在翠湖开设照相馆,1907年,他带着从上海购买的电影放映设备,在当时发行的《滇南钞报》刊登了国内首个电影广告:“本轩现放之奇巧活动电影……每位收银三角。凡欲赏识。请先期至本轩购票入场。”1934年左右,大中华逸乐影戏院开业,这是昆明首个可容纳千人以上的影院,建造了后台可供戏剧演出,这座影院在1941年的日军轰炸中被毁,后在原址重建了大光明戏院,这个影戏院就是如今逛宝善街时可见的星火剧院。在西南联大迁入、援华美军作战的当时,昆明电影市场空前火热,1940年4月,龙云夫人顾映秋以及卢汉夫人龙泽清、刘淑清等昆明上层社会女性出资修建的远东第一影院——南屏大戏院开业。
休闲文化的繁荣带动了昆明美食品牌的兴起,如今的南强街、鼎新街、晓东街围绕宝善街形成的美食街巷正是自该时期而起。岳立告诉观众,1906年,在废除科举制度后,5位原本准备考试的年轻人转而租下宝善街的几间商铺售卖肠旺米线,是为建新园;另外几位年轻人租下其隔壁的几间商铺售卖焖肉米线,取名三合春。在公私合营时,两店合并,使用了“建新园”的名字。如今,建新园被中华烹饪协会评为中华餐饮名店。对于昆明人来说,建新园的米线帽子代表昆明的味道;对于游客来说,尝过建新园的米线才算了解昆明美食。
南强街等相连街区名字颇有故事
与宝善街相连的几条街,也颇有故事。连接宝善街与南屏街东口的晓东街,由朱旭(字晓东)的名号命名,上世纪30年代,时任龙云手下第三师中将师长的朱旭购买了这块地开设“东记木行”。抗战爆发后,云南承担了办公教育、厂矿、电工器材生产等任务,工作和居住需求剧增,朱旭的家属毅然捐出部分闲置土地建设房屋,这条街道也被命名为“晓东街”。
曾是校场的南强街及相连的鼎新街居住人口复杂,为引导人们自立自强,当时的管理部门取“革故鼎新”“自立自强”“祥云南现”命名了南强街、鼎新街、祥云街;而今日的城市核心街道南屏街,则因拓展昆明城拆除南城墙得名,老昆明城的大南门位于今忠爱坊附近,南屏街原为护城河,在拓宽城市后,南城墙拆除填平护城河,小南门移到了如今的护国桥处。
将昆明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从“大嘴款昆明”的栏目到“昆明方言侃昆明”“乡音乡韵”的视频账号,岳立持续用昆明话将昆明那些近乎被遗忘的故事铺开在时间的长河中。
岳立感叹,随着城市的发展,很多老建筑不可避免地损坏、拆除,地名更迭、样貌改变,方言的词汇也在逐渐消失,保护和传承昆明历史文化是昆明文化工作者面临的紧急任务。岳立表示:“昆明发展迅速,现在的常住人口已经接近国际都市。原来人口较少的北市区、呈贡区也住满了因工作、上学、婚姻等前来定居的‘新昆明人’,昆明的历史文化故事非常需要保存和传递下去。”城市文化需要挖掘和保护,当祖辈生长于此的昆明人了解自己的城市,才能够向新昆明人讲述昆明历史,让更多人了解昆明的历史文化,感受每条街道、每份饮食中沉淀的昆明魅力。正如杨升庵写下“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新”的诗句,这座“壮丽大城”养育了一代代昆明人,也以开放的姿态展开怀抱,迎接着新昆明人的到来。
开屏新闻记者 李荣 杨兮 摄影报道
一审 丁星亦
责任编辑 何丹
责任校对 杨飏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