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白云区介绍
白云区是广州市11个城区之一,位于广州市城区的中北部,东邻黄埔区,西接佛山市南海区,北接花都区、从化区,南连荔湾区、越秀区、天河区。辖区内现辖20个街道,4个镇。白云区土地面积795.7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74.3万(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初步汇总数据),是广州市常住人口最多的行政区。在区位上,白云区位于"环珠江口城镇密集地区",同时是铆合广佛和花都清远两极重要节点是中心城区实现功能外溢,网络互联和交通疏解的重要节点。
白云区的发展对于大湾区“一环三极”格局的构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定位上,粤港澳大湾区致力于打造互联互通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促进大湾区“一小时优质生活圈”的构建。规划提出,交通方面将提升广州、深圳等机场的国际枢纽竞争力,支持香港机场第三跑道建设和澳门机场改扩建,实施广州、深圳等机场改扩建,建设世界级机场群。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未来将扛起湾区交通枢纽重任,引领世界级机场群发展。白云区另一湾区级交通中心广州白云站集高铁、普铁、城际、地铁于一身,有着多维的交通线路,建成后将作为广州乃至整个湾区的重要客运枢纽之一。白云区身处大湾区交通枢纽的核心位置,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发展目标也为白云区的道路网络规划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
白云区区位优势明显,是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体系的关键节点、广州市中心城区向北辐射的交通走廊,区内集中有机场、铁路、高快速路等重大区域性基础设施。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白云区交通基础设施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空港建设平稳推进,对外高快速路网持续改善,城市轨道交通里程逐年增加,综合立体交通网络逐步成形。
在2020年7月,白云区进行了最新一次的行政区划调整,由4镇18街调整为4镇20街(新增龙归街道和大源街道),调整后的太和镇行政区一分为三,新成立龙归街和大源街。新街道有助于白云区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格局,提升区域承载能力,提升社会治理水平。龙归街道将依托白云区"一园一城一示范区"发展定位、民科园未来产业创新核心区,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打造"广东省智汇发展改革示范区、广州市中部智造产业集聚区、广州市宜居宜业示范区"。大源街道位于白云区“五大功能片区”之一的东部科技创新带南部,已经成形的支柱产业为物流及电商。未来年,大源街将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引进高端物流与电商企业,促进区域现代化产业腾飞。
调整后2020年7月份的白云区行政区划图
广州市白云区发展战略大纲
(一)发展目标
立足于白云区基础条件与发展现状,对标国家中心城市的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标准,正视发展“短板”,充分认识到白云区在广州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三大战略枢纽中的作用,考虑与周边区域的错位发展,充分利用空港、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带动作用,突出空港枢纽,铁路枢纽的门户地位,围绕“环境要改善、产业要升级”两大任务,明确白云区发展目标为:国家中心城市的现代化中心城区。
(二)职能定位
围绕国家中心城市的现代化中心城区的定位,对接广州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性质,明确白云的地区职能。
现代化中心城区。聚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生态环境为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品牌,以历史文化为底蕴,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着力解决白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建成国家中心城市的现代化中心城区。"一带一路"国际商贸物流中心。落实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的发展目标,依托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及大田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等大型基础设施凭借白云现有商贸物流优势,促进传统商贸批发业态转型升级,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做大做强商贸物流。
国际交往中心重要承载地。落实广州国际交往中心发展目标,提高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和广州体育馆影响力,积极引进国际机构落户,全面提升广州活力全球城市的国际交往中心职能。
都市科创(绿色)经济发展重地。落实广州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目标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承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辐射带动,聚焦"IAB"、"NEM"等重点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升白云区在全市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中的地位,支撑广州形成发展新动能。
国际航空枢纽门户区。落实广州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发展目标,充分利用国际航空枢纽和广州白云站等交通枢纽,巩固活力全球城市门户地位。
城乡融合的山水美丽城区。彰显白云兼具山水林田湖的生态景观资源优势,通过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成幸福美丽的宜居城区。
(三)发展思路
紧紧围绕“环境要改善、产业要升级”中心任务,确立"1358"发展思路和"强二优三"产业发展路径,推动国家中心城市的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全面上水平,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
实现"一个目标"。聚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环境为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品牌。
用好"三大枢纽",对接广州市建设航空、航运、科技创新"三大国际战略枢纽"和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的战略部署,建强航空、交通、科技创新三大枢纽,为集聚高端要素、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提供强有力支撑。航空枢纽方面,把握白云机场扩建和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的契机,进一步集聚发展临空产业,擦亮、用好"空港"招牌。交通枢纽方面,发挥铁路、公路、机场、水运立体交通网络优势,加快白云火车站、广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地铁线网等轨道交通枢纽和网络建设,不断完善城市骨干路网,构建内联外通、衔接顺畅、服务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科技创新枢纽方面,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握广州民营科技园纳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契机加强科技产业园区、创客空间和孵化器等平台载体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构建"五大功能片区"。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将全区划分为南部总部集聚区、西部科技走廊、东部科技创新带、北部空港经济区、中部城市中心五个功能片区,明晰各片区产业导向、发展重点、负面清单、功能配套,坚持规划引领,推动五个片区差异化协同发展,完善城市综合功能。
建设“八大产业园区”。着力发展实体经济,聚焦”IAB”、“NEM”等重点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规划建成产业定位清晰、生态环境优美、交通出行便捷、配套设施完善、运营管理到位的现代园区,重点建设白云湖数字科技城、广州西岸、和龙科技创新谷、广州铁路经济产业园、机场南临空产业区、白云新城总部经济集聚区、广州设计之都、广州民营科技园八大产业园。
广州对白云区的4个城市定位,其中,北二环以北区域为国际航空枢纽与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的核心区域,辐射和带动周边江高、人和等城镇协调发展;白云东片区为维育风景及旅游区等生态环境;白云西片区为广佛同城和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的示范区;白云中片区为广州主城区北部承接人口与功能疏解的主要区域。
《广州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针对白云区提出以白云机场为依托打造国际一流航空枢纽的核心机场;规划包括白云站、T3高铁站在内的北部枢纽群;打造
一批国际一流的城市型枢纽站城融合TOD生活示范社区(白云站、竹料站、嘉禾站、朝阳站等);规划以广州集装箱中心站为核心的国际陆港区、白云物流总部园区示范园区建设,打造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承载地;通过缝合交通通道穿越白云山、帽峰山等生态空间,构建交通与生态协调发展区。
根据《广州市白云区发展战略大纲(2018-2035年)》的城市空间结构,未来白云区将打造"一心"。即中部城市中心,是白云的几何中心。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把中央湿地重大环境建设项目和历史文化作为该地区发展的突破口,打造国际商务区,建设集现代商务、公共服务、生态涵养、文旅休闲、商业服务、综合居住等六大主导功能于一体的城市中心,服务广州、辐射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新型城区。未来白云区的人口及就业将逐步由华南快速以南的老城中心逐步向位于华南快速与北二环高速内的中部城市中心位置扩散,功能片区呈现均衡化发展趋势,南城北村的差异日益模糊。
广州白云区的重点发展地区
根据广州市和白云区的发展规划要求,白云区将重点建设一批重点功能园区,包括空港经济区、白云湖数字科技城、白云新城、白云城市中心、广州西岸片区民营科技园、广州设计之都等。
空港经济区
广州空港经济区位于广州北部,流溪河蜿蜒涌翠,帽峰山、凤凰山群山披绿,全国三大枢纽机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坐落其中,多条高速公路、国道、轨道交通贯穿区内,白云国际机场坐落其中。空港经济区东起流溪河、西至106国道-镜湖大道、南起北二环高速、北至花都大道的区域,加上白云机场综保区北区和南区范围,总面积约116平方公里。
白云区将充分依托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北站、广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三港”,打造全球综合航空枢纽,辐射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华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提升,更好的发挥空港经济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作用,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空港经济区总体布局规划图
白云湖数字科技城
白云湖数字科技城(黄金围片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位于白云区白云湖核心区西侧,包括白云湖数字科技城范围内的黄金围西区八方物流园及周边地块(含八方物流、联新东街及广汽自主改造范围)实施片区,范围东至横岭南路、南至鸦岗南大道、西至珠江西航道、北至流溪河和西部川临江大道(不包含市收储范围),面积约4661.6亩(311.01公顷)。
围绕高端软件、云计算、人工智能、新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数字创意等六大主导产业,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白云湖数字科技城纳入省级重点平台,探索设立白云湖数字科技城管理机构。共建广佛同城数字经济创新示范区,打造"数字中国"实践高地、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试验区。
(一)黄金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简介
区位交通:位于白云湖数字科技城北部,北至流溪河,西靠珠江西航道、南临华南快速,东至石井大道,分为东、西两个园区,总用地面积约5000亩。
发展方向:黄金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重点发展云计算、新一代通信网络信息安全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及科技服务、数字交通、数字传媒等产业,打造信息科技企业总部集聚及研发区。
(二)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简介
区位交通:位于白云湖数字科技城东部,白云湖东湖东侧、华南快速以南,石井河以西,青创大道以北,规划南北向地铁24号线。占地面积约1905亩。
发展方向:重点发展数字创意产业形成集"教育培训一设计研发一投资孵化一应用运营"于一体的产业生态圈,打造数字创意发展高地、国际数字技术人才交往中心。
(三)亭岗启动区简介
区位交通:位于白云湖数字科技城中部,白云湖西侧、白云湖大道以东,西侧紧邻地铁8号线北延线亭岗站。启动区占地面积约854亩。
发展方向:打造高端软件及人工智能研发中心等产业引擎。
白云新城
白云新城位于中国广州市白云区,范围为黄石路以南、白云大道以西、机场高速以东、北环高速以北的区域,规划总用地面积约9.22平方公里,其核心是旧白云机场的东、西跑道区域。
白云新城将打造成为白云区高端要素最集聚和引领全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随着一栋栋高楼建设落地,未来,白云南部的白云新城总部经济集聚区将集聚航空、生物医药、商贸会展、融资租赁、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等高端优质企业总部。
白云城市中心
白云城市中心规划面积48平方公里,已纳入市、区城市空间布局,已被规划为地区级公共服务中心,针对生态、交通、服务设施、文化四个方面,计划打造成中央湿地建设区、高端服务集聚区、时尚文创休闲区、综合商业发展区四个功能片区。
广州西岸片区
广州西岸片区位于白云区西部,北至新街河,南至石井河,东至新广花快速-机场高速,西至珠江西航道,总占地16.3km²,总体上构建"两带三园多区"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规划定位为"人工智能+"策源地,紧抓数字经济发展浪潮,依托华为广州研发中心沿珠江西岸重点发展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数字应用、文化创意等产业,着重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智慧城市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进产业数字化发展,打造城市有机更新示范区,建成大湾区产业数字化策源地。
民营科技园“一核三园”
民营科技园总体格局为“一核三园”,“一核”为未来产业创新核心区,“三园"为美丽健康产业园、智能家居产业园、广州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
(一)广州民营科技园未来产业创新核心区
区位交通:位于白云区中部,规划面积9.6平方公里,距离白云国际机场仅10公里,是全市距离机场最近的国家级高新区。周边京珠高速、北二环高速、机场高速3条高速公路纵横交错,贯通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紧邻的105国道、106国道纵贯广州南北,连接广州中心城区及周边城市,地铁3号线、地铁14号线贯穿其中,交通十分便利。
发展方向:打造体现世界产业和科技前沿趋势的未来产业创新核心区,重点发展第三代半导体、智能汽车及自动驾驶、下一代通信技术、类脑智能等产业。未来产业(第三代半导体、智能汽车与自动驾驶、下一代通信技术、类脑智能、激光等离子体)、工业总部和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大湾区未来产业培育核心基地。
(二)广州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
区位交通:地处白云区西北部,距离广州北站3公里,距离白云区国际机场11公里。规划面积9.39平方公里,被列为广州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点项目。
发展方向: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新能源和环保设备制造、智能电器与节能电器制造等产业。
(三)美丽健康产业园
区位概况:美丽健康产业园位于广州市白云区东北部钟落潭镇,东接中新知识城、西连白云机场,帽峰山北麓、流溪河畔,产业园东至京珠高速、西至广从快速、南至白云六线,总规划面积10.22平方公里。园区内现有地铁14号线钟落潭站、竹料站,京港澳高速、钟港大道、广从快速等交通干道在此纵横交错,15分钟可达白云机场,半个小时可达天河中心城区,是东部科技创新带中的一大关键节点;把握"健康中国"战略导向,重点发展时尚美妆与生物医药产业,以"广州健康产业核心区、华南健康服务创新区和国家健康城市示范区"为发展目标,规划打造成为广州大健康产业基地,依托白云电商渠道优势,推动化妆品产业品牌化、高端化发展,打造世界知名"白云美湾"美丽健康产业集聚区,推动民科园东部园区打造美丽健康产业全国标杆。
产业定位:以美妆、医药两大产业为主导,打造时尚美妆研产基地、联合智造检测基地、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研发科创基地。园区拟分三期开发,一期重点发展现代中药,二期重点发展美妆、生物制药、医疗设备等,三期延伸发展研发、展贸等产业,打造美丽健康产业全产业链。
广州美丽健康城主要分为四大片区:医药研发片区、职业教育片区、健康服务片区、健康养生片区。医药研发片区以健康医药和医疗科研为主,包含多家企业、研发总部和研发基地;职业教育片区以职业教育和医护培训为主,包含10余所职业和高等院校,以及学生创业中心和科技园等健康服务片区以健康管理、服务、养生产业为主,有多处健康管理、咨询、服务中心;健康养生片区以休闲养生及生态旅游为主,有近10处度假区和养老山庄。
广州设计之都
区位交通:广州设计之都地处广州市白云区中央商务区,白云山西麓、白云湖东岸,北至华南快速、西至机场高速、南至黄石东路、东至空港大道。园区规划用地面积6.65平方公里,内有3条地铁线,"两横四纵"主干路网,交通便捷,距空港经济区18公里。
发展方向:粤港澳大湾区设计产业国际品牌聚集地、华南首个"一带一路"设计服务贸易中心、广州首个B2B设计服务共享平台,重点发展涵盖规划设计、建设施工、时尚设计、集成电路设计、运营与增值服务及相应配套为一体的重点产业,涵盖办公、商业、会展、居住、休闲等多功能,以数字化、信息化发展激活城市发展新业态。
广州白云区产业发展规划
白云区近期的产业发展目标是形成美丽健康、现代都市农业、航空运输与现代物流、现代都市消费、建筑业、轨道交通6大千亿级支柱型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形成智能汽车、激光等离子体、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设计服务、文化旅游创意6大百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初步形成要素集聚、功能复合、特色凸显、开放融合的多元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建立世界级、开放型、现代化的产业体系。
打造六大千亿级支柱型优势产业集群
(一)美丽健康产业。
1.发展思路和目标: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目标,布局美丽、健康两大高端产业,聚焦研发、生产、检测、等领域,推动化妆品、生物医药品牌时尚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擦亮“白云美湾”品牌。美丽产业主要发展美容化妆品,推动白云美妆品牌建设,构建集总部经济、科技创新、智能制造、检验检测、市场营销、产业传播为一体的化妆品产业生态链。健康产业重点培育生物医药保健品,围绕创新研发、生产制造、医疗服务、销售流通构建完善产业链构建“2+3+N”产业布局。
2.产业平台载体:美丽健康产业园、南方医科大学科技园、白云美湾研究院、广药基地、新和生物科技先进制造产业园、岭南中医药博物馆、白云新城。
3.重点发展方向:
(1)化妆品制造。
发挥我区化妆品产业集聚优势和在精细化工产业和合成材料产业的技术优势,积极引育美妆产品用的功能性化妆品基质原料和辅助原料生产企业,重点引进原材料、彩妆、洗涤、护肤等细分领域优质项目。加强口服美容类与抗氧化、抗糖、抗蓝光等寡肽、胜肽、多肽成分以及“草本植物”等主打天然植物成分的护肤品研发,推动符合健康、安全的关键技术运用和技术成果转化。发展化妆套刷、美容仪器等化妆品配套仪器的设计生产。探索建设美妆产品共享工厂,大力发展以物联网为核心的智能化工厂,建设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化妆品综合性检测机构,打造化妆品智慧供应链体系,实现对化妆品智能化识别、跟踪、监控和管理。大力发展符合新时代审美需求的品牌产品,运用新模式、新业态,打造美妆国货品牌。支持企业承接国内外知名企业优质订单,在做好原创研发的同时提升代工服务水平。加快壮大美妆产业规模,建设集总部经济、科技创新、智能制造、检验检测、市场营销、文化传播为一体的化妆品产业生态链。
(2)医药制造。
依托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原料药、仿制药、创新药等化学药物制剂,锻造化学药产业链长板。聚焦新型疫苗、重组蛋白、细胞工程和基因治疗等前沿科技,谋划推动生物药发展。加强中医药产品孵化,打造中医药产业区域品牌。发展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纯化/质量控制新技术,加快新型中药饮片、中药剂型改造等新技术开发和应用,活化升级中药中华老字号、发展现代中药。重点发展具备中药活性成分的现代中药产品和配方颗粒药物等新型中药产品;积极发展基于中药原理的中药保健品、中药化妆品。加强现代制药制剂技术应用于中药及保健品产业,催生一批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一代中成药主导品种。加快新型中药饮片、中药剂型改造等新技术开发和应用,以CRO、CMO等新模式为着力点,促进创新药物产业化。
(3)医疗器械及设备。
加快数字化医疗影像设备、核医疗设备、新型医用诊断设备、医用电子监护设备、医院药品智能管控系统、检验与生化仪器和激光仪器等大型医疗设备的研发与生产,发展血液检测、骨密度检测、癌症检测、基因检测等高技术附加检测设备。大力发展医用增材制造技术,支持血管支架、人工关节和脊柱、人工耳蜗、高分辨人工视网膜、心脏起搏器等高端植介入产品研制,推进医用金属材料、医用高分子材料、医用陶瓷材料、医用复合材料等创新,促进发展仿生医学、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技术发展。发展基于激光技术和超声技术的微创医美产业,推动广州国际医美中心建设。发展即时健康检测设备、新型可穿戴健康信息采集与监测设备等智能健康监测及康复设备和产品,推进健康大数据与健康物联网技术开发及应用,健全集健康医药、健康医美、医疗器械与设备、健康服务等多层次发展的大健康产业融合体系。
(二)现代都市农业。
1.发展思路与目标:以“一龙头两园区三基地四产业带”建设为目标,支持一批龙头企业建设现代化生产基地,重点培育种质种业、现代种养、精深加工、总部销售、智慧农业和都市观光等产业,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保障集成区、近郊休闲农业首选区和农业新兴业态发展区。
2.产业平台载体:广东省乡村振兴文化服务产业园、设施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钟落潭现代花卉产业园、中央大厨房、种业之都、食材之都、现代都市农业金融中心。
3.重点发展方向:
(1)设施蔬菜产业。
建设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建立集中连片、长期稳定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推动蔬菜产业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管理模式等创新,打造集设施生产、加工仓储、冷链物流、电子商务、市场贸易、休闲体验、示范推广等为一体的粤港澳大湾区设施蔬菜产业园。加强无公害产地、产品认证管理,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全流程质量监控体系。实施蔬菜产业“两核、三区、一链”工程,建设设施蔬菜科技综合服务园、优质安全蔬菜加工流通枢纽,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蔬菜供应链。按因地制宜、“一村一品”原则,发展特色化、多样化蔬菜品种。发展“龙头企业+种植基地+农户”产业联合体组织模式。
(2)都市智慧花卉产业。
聚集钟落潭镇和江高镇现有的花卉种植资源,积极搭设智库研发、国际交流、孵化转化三大平台,构建名优花卉生产、产品生产示范、主题研学旅游、种苗繁育供给、技术标准数据、质量检验检测六大花卉产业集群,打造花卉“鲜切花、盆花、观叶植物生产—花卉科技研发—花卉加工—营销—品牌推广—流通贸易—旅游观光”全产业链,引导花卉产业集约发展,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提高花卉产业整体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两心、一汇、一带、一区”工程,建设大湾区花卉科创中心、花卉加工物流交易中心,依托寮采村升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打造“国际菊都”,沿流溪河岸建设流溪河花卉休闲观光带,打造花卉绿色生产示范区,提高花卉产业附加值与综合效益。
(3)禽畜养殖业。
充分利用我区现有孵化场、家禽屠宰场等产业配套优势,发展集专业化、一体化、生态化以及现代化为一体的家禽养殖场,实现规模化智能化养殖,推动家禽产业全链条健康发展。推进生猪养殖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白云区标准化生猪养殖数字农业示范园,引导支持企业创建省标准化生猪屠宰场和创立自有品牌,鼓励发展生猪养殖、屠宰、销售全链条一体化经营模式,促进生猪养殖、屠宰与肉品经营深度融合。规划建设现代化养鸡场,鼓励养殖主体采用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多层楼房养殖模式,促进钟落潭镇障岗村鸡苗产业做大做强。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实现“猪、鸡—沼—果蔬”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建成安全高效智能生态农牧示范园。
(4)农产品加工业。
拓展延伸农产品加工链,规划建设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种养大户、专业市场、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园区、物流园区市场拓展和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发展。依托“中央大厨房”,构建辐射粤港澳大湾区、产销一体、电子交易、冷链运输的农产品配送系统。围绕绿色优质农产品资源,重点发展畜禽肉类、果蔬产品、水产品、休闲食品加工,推动农产品加工向功能性食品以及保健、化工、医药、生物等领域拓展,做实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链。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向农产品加工全产业链拓展。
(5)休闲观光农业。
积极推动帽峰山、流溪湾、云溪湾、巴江河等特色自然生态景观和四镇农业农村资源深度融合发展,打造集生态涵养、观光休闲、医疗康养、文化体验、旅游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形成四大新乡村示范带。太和镇重点发展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建设都市居民山旅体验和休闲康养区,打造帽峰山新乡村示范带;人和镇以“农耕文化+文旅产业”为主体,开发集农业观光、田园度假、农耕文化、农产品会展商务、农业科普旅游等于一体的农业公园,打造流溪湾新乡村示范带;钟落潭镇以寮采村为核心,辐射龙岗村、米岗村、雄伟村,以“村庄建设发展轴、滨江风光带”为主线串联自然人文景观节点,四村联动全力打造以田园风光为主题旅游新业态,形成云溪湾新乡村示范带;江高镇发展特色水产养殖、花卉种植业和民宿产业,打造集生产、示范、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生态和经济功能共同发展的巴江河新乡村示范带。
(6)农产品供应链。
活跃农产品消费市场,鼓励开展特色食品的品牌展贸、数字化销售;推进电子商务进村综合示范,鼓励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电商平台对接,积极利用直播平台、网购节等活动挖掘农业特色产品消费潜力,线上线下齐发力,打响白云农业电商品牌。构建食品及农业全链条集聚产业园区,依托江高镇、钟落潭镇特色农业建设5G智慧农业试验区,打造“广州食材之都”,发展农业总部、食品市场展销展贸,推动建立“网上菜场”“网上餐厅”“网上超市”。加快推广“生鲜电子商务+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服务新模式,构建“互联网+冷链物流”的冷链资源交易平台。加强优质农产品国际推介,鼓励农业龙头企业注册国际商标,申报各级各类知名商标和品牌,培育一批省级以上的名企、名品。
(三)航空运输与现代物流产业。
1.发展思路和目标:以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为指引,统筹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体系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航空物流、商务服务等,推动空铁水陆等多式联运,积极发展冷链物流、供应链物流、智慧物流,构建“1+5+N+X”产业空间布局。
2.产业平台载体: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白云片区)、机场南临空产业园、广州国际港(广州大田铁路国际物流基地)、神山港湾式物流基地、石湖智慧供应链物流总部。
3.重点发展方向:
(1)航空运输。
发挥白云国际机场辐射,打造以航空物流服务为主、协同国内区域物流的空港供应链物流基地,提供中高端技术产品运输服务,承接航空货运和保税区仓储物流。推动建立机场保税区南区专业医药物流区和科技研发区,实现进出口医药研发—产销—物流—售后一条龙服务。发展航空保税物流,增强保税仓储、国际物流配送、简单加工和增值服务、检验检测、进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商品展示、物流信息处理、口岸、入物流中心出口退税等功能。
(2)航空服务。
重点发展机务维修、发动机维修等航空维修服务,支持飞机融资租赁、商业保理、航空保险等保付代理服务。加快发展航空营运和配套服务,重点推进通用航空营运。完善民用机场的建设经营、公务机托管、航空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和知识流程外包等服务。推进航空培训业发展,聚焦飞行员、空乘人员、机务维修人员等专业人员培训,打造航空人才培训实训基地。推动临空产业群协同发展,大力发展临空总部经济、保税展贸、旅游管理等空港配套服务。
(3)智慧物流。
加快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鼓励并引导有条件的物流企业充分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及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物流效益;加快高速公路陆港枢纽项目建设,聚集高新物流科技企业发展智能仓储,打造高速公路物流型港湾式服务区。推动物流产业智慧化升级,打造智慧物流产业基地,形成智慧物流示范企业聚集。构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联盟,帮助传统物流企业重塑运营模式。推进仓内机器人、自动化技术、途中无人驾驶卡车、无人机等智慧物流硬件设施、及其智慧数据底盘、软件的开发,推动形成软硬件一体的“互联网+物流业+大数据”多元化发展格局。
(4)供应链物流。
打造石湖智慧供应链物流总部,引进物流龙头企业总部,加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提供增值物流服务,形成集物流信息、金融、法务、电商快递、云仓、农资储备流通为一体的智慧供应链总部集聚区。依托大源淘宝村规划建设总部经济中心、供应链大数据中心、冷链云仓中心、电商网购中心、生态休闲中心等功能组团,建立面向电商业务的智慧仓储和物流配送中心,提供多元化、集中化、专业化的仓储增值服务和物流集配服务,将林安物流园打造成“互联网+物流+金融+电商”的智慧产业小镇。鼓励传统物流园区、货站适应电子商务发展需求,提高仓储、运输、配送、信息等现代供应链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城市配送重点企业培育,引导企业构建城市物流配送体系,推动发展共同配送、集中配送、无人配送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
(5)冷链物流。
促进冷链物流规模化发展,加快冷链物流基地、冷链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集冷冻冷藏、保税查验、加工配送、商品展示及交易于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性冷链物流基地。引导冷链物流企业聚集发展,培育支持优质冷链物流企业,推动企业开展星级冷链物流企业评估。打造太和冷链物流配送与交易中心,重点发展冷链交易、冷链展贸、冷链物流、第三方物流、商超配送、快递分拨,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冷链产品配送。加快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完善区、镇、村三级站点的农村物流配送网络。建设冷链物流快速处理中心和农产品预冷冷库、输配送节点和信息服务平台,拓展冷藏保鲜、快速分拨、加工处理等功能,积极开展“生鲜电商+冷链宅配”“末端配送小型冷库”等冷链物流新模式,引导农产品冷链服务网点直接拓展进社区。建设江高镇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和大田农产品冷链配送中心,加强农产品田头预冷设施建设,扶持冷链仓储、配送节点等建设,引导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集聚发展。
(四)现代都市消费产业。
1.发展思路和目标:面向消费升级需求,全力推动家居制造、纺织服装、鞋帽皮具、灯光音响等传统特色产业广泛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向数字化、定制化、时尚化转型;围绕广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壮大商贸流通、会展经济,加快推进服饰、皮具、化妆品、食品、汽车等商贸形态转型提升,培育引进一批连锁餐饮和酒店总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都市消费产业集群。
2.产业平台载体:白云新城、民营科技园智能家居产业园、广州时尚之都、广州设计之都、广州国际会议中心、空港国际会展中心;同和京溪、嘉禾望岗等综合性商圈;三元里皮具商圈、永平汽车城、中欧班列融合创新产业园等。
3.重点发展方向:
(1)都市消费工业。
智能家居。发展智能油烟机、智能灶具、电动窗帘、智能热水器、视频监控等智能家居产品设计生产。推动智能家居(中央)控制管理系统、家居照明控制系统、家庭安防系统的设计研发。探索个性化定制、柔性制造等服务型制造新模式,鼓励家居行业探索利用网络设计平台和虚拟现实技术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发展定制家居。支持企业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设立连锁体验店和大型定制中心,加大力度建设家居制造产业大数据平台,打造“全球定制之都”核心节点。
时尚服饰。依托时尚之都、三元里皮具商圈等载体,重点发展个性服饰设计、智能纺织制造、采购供应、展贸展销等产业环节,积极引育家纺、家居装饰等日用纺织品。推动企业加强设计能力建设、个性化定制生产体系建设、新面料应用和智能化技术植入渗透,支持服装、饰品、箱包、鞋帽、珠宝等重点企业向定制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探索推广C2B定制模式。加快智能服装产品开发,提升“小单快反(小批量、快速反应)”水平。加快建设广州时尚之都,持续举办广州国际时尚产业大会、“广州设计周”等活动,推动发展本土原创和本土设计的时尚品牌,培育一批白云“名牌”“名品”。推动知名时尚设计师、时尚品牌信息交互,培育时尚龙头企业,提升区域时尚产业引领能力。
智能灯光音响。加快发展智能照明系统、数字会议系统、智能演艺灯光系统、多媒体智能音响、音频信号处理器和相关控制系统,推进灯光音响产品时尚化、智能化、定制化、网络化、无线化。发展基于网络架构的数字化控制技术,推动灯光音响无线信号传输以及系统整体操控的智能化。支持发展视觉与智能显示设备及技术、舞台器械与剧院设备及技术、音频与录音设备及技术、扩声设备及技术、影视特效及后期制作设备及技术等;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向集智能显示、灯光照明、舞台数控、互动展览展示、舞台特效的设备制造商、技术服务提供商、集成商转变;拓展视觉听觉及互娱设备、技术在文化创意、文化演艺、文化展示领域的应用场景。
(2)商贸服务。
跨境贸易。建设广州空港跨境电商国际枢纽港,发展跨境电商、报税展示交易、“网购保税+实体新零售”,充分利用海关特殊监管区政策优势,打造国际领先的跨境电商商品集散中心,举办承办世界跨境电商大会、中国跨境电商交易会等活动。研发构建跨境商贸电子平台系统。积极探索B2B的跨境电商模式,发展全程跨境供应链服务,包括生产发货、品牌推广、中台系统、贸易融资、跨境物流等于一体的全链路的全球商品综合服务,协助品牌方和进口零售渠道高效对接,实现交易流程的简化和资源互通。推广跨境电商信息共享、金融服务、智能物流、风险防控等监管服务体系,促进国际商贸数字化转型。
电子商务。重点发展基于大数据的产品营销、客户管理、供应链优化等解决方案,加快拍卖、电子结算、直供直销、连锁经营等新流通方式推广运用。鼓励商贸企业、百货商场、专业市场等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交易方式,建立数字商贸交易促进平台或行业交易平台,构建数字化供应链管理中心、交易平台和服务生态。依托广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规划建设电子商务园区,推动电子商务园区与快递物流园区融合发展。支持服装、美妆日化、箱包皮具等传统产业积极拓展和参与电商平台运营,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提供定制化推送、精准推荐、虚拟体验等服务,改善用户购物体验。支持企业建设和运营公共海外仓,不断完善电商平台经营人数据库。做好“电商+农业”产业融合文章,促进农村电商发展。
(3)新型零售。
培育壮大新型零售,鼓励发展直播电商、分享经济、订制包销、社群电商、“小程序”电商、近场零售、无人零售等新业态,拓展无接触式消费体验。支持新零售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支持开展智能化、无人化、数字化等形式的运营模式创新,建设一批数字化门店,实现购物全流程智能化。推动电子商务平台和实体商业企业双向融合,培育数据驱动、精准营销、业态融合的新零售示范企业。大力发展“社交+电商”,通过直播电子商务、社交营销开启“云逛街”等新模式。做大做强直播经济,培育并引进一批直播运营机构,建设一批特色突出、示范性强的直播基地,推动直播与商贸、制造业、农业融合发展。
(4)会展服务。
推动发展各类专业会展,促进各类高端专业会展与餐饮住宿、新型消费、文化旅游协同发展。充分发挥白云空港优势,建设空港特色会展会议中心,促进商务航空会展提质。积极培育引进品牌会展,促进会展业与实体产业融合,支持承办举办化妆品、家居、建材、家电、汽车等行业领先展会,积极培育动漫、手游、潮玩、艺术、智能产品、定制服务等新型消费类会展,打响“白云会展”品牌。提升商务会展能力,搭建跨境会议承接配置平台,积极引进国际会展组织机构、国际品牌展会、国际会议和高端论坛项目,承办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论坛、全球市长论坛、国际金融论坛、学术研讨、行业峰会等高端会议,打造高端国际会议目的地。积极促进会场市场主体发展,推动会展业标准化、智慧化、品牌化建设,推动会展业高质量发展。
(5)都市消费服务。
推动住宿餐饮协同发展,以规模化、连锁化、标准化、品牌化、特色化、多元化为方向,加快推动住宿餐饮业资源整合、产业集聚、业态创新,与商贸、文化、旅游等行业融合发展,构建智慧餐饮住宿新生态。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酒店、餐饮连锁企业和管理公司,积极发展住宿餐饮管理咨询研究机构,引入高端餐饮、高端酒店,打造高端酒店餐饮品牌,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住宿餐饮企业集团。鼓励餐饮行业供应链共享平台建设,支持开展餐饮采购线下展览和线上交易,促进餐饮业向餐饮供应链产业转变。推动特色住宿餐饮发展,打造餐饮酒店业品牌首店经营载体,提升住宿餐饮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持续举办白云国际美食节,擦亮“食在广州、食在白云”品牌。
(五)轨道交通产业。
1.发展思路和目标:强化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引进整车制造、核心零部件制造企业,形成涵盖设计咨询、建设施工、装备制造、运营维保及增值服务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2.产业平台载体:白云新城轨道交通企业总部基地、广州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
3.重点发展方向:
(1)输变电装备。
加快建设适应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智能电网及其运行体系。重点发展轨道交通智能配电控制技术及装备、智能配电控制技术直流牵引设备等高端设备,大功率无功补偿装置(SVC)、智能楼宇控制系统、新能源并网、大容量快速充电系统等各类电气产品。大力发展输配电及控制设备,重点发展高低压成套开关设备、高低压元器件、综合继电保护装置、电力自动化系统等。
(2)轨道交通装备。
以智慧轨交创新应用为牵引,聚焦车辆装备和机电设备、关键零部件和新材料、系统集成等领域,以轨道交通“运维型”装备制造为重点,发展与整车制造技术水平相协调的专业化、规模化的配套装备。重点引入新制式轨道交通配套和机电设备(智能检票设备、照明设备、接触网、接触轨等)、关键零部件及配件(牵引系统、减振装置、制动控制装置、电力保护装置等)、以及系统集成(安防监控系统、设备监控系统、故障灾害监测系统等)及检测认证等产业。支持企业与广州地铁、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与运维保障国家工程实验室合作,组建核心技术攻关、标准体系制定联合体,创建技术创新中心。
(3)运营服务。
以满足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发展需求为中心,推动轨道交通产业逐步向勘察设计、工程施工、系统集成等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提高产业链的关联效应和辐射功能。积极引入轨道交通相关行业领域轻资产的龙头企业总部,打造轨道交通产业总部经济集聚区。重点发展轨道交通研究、咨询、设计、培训、金融、物流及信息化等相关产业。鼓励企业发展成套产品供应和总承包能力,大力支持建设轨道交通产业人才培训、安全验证评估与科研设计基地,形成覆盖多领域的轨道交通全产业链。
(六)建筑业。
1.发展思路和目标:把握白云区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区新机遇,以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为抓手,聚焦工业化、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目标,积极引进培育建筑业龙头企业和建筑科研院所,扶持建筑勘察、设计、施工、检测、材料、装备、软件、金融等建筑上下游服务企业,推动建筑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打造“白云建造”品牌。
2.产业平台载体:广州设计之都(新城建示范及智能建造产业基地)、民科园石湖智慧建筑科研集聚区、广州(白云)建筑科技低碳产业园。
3.重点发展方向:
(1)建筑总部。
引进与培育相结合,产生一批综合实力强、社会信誉好、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的大型建筑业企业和建筑科研院所。布局工业化建筑产业园区,推进广州(白云)建筑科技低碳产业园落地,大力发展绿色建材、绿色建筑构件生产制造和装配式建筑,重点发展装配式预制构件和部品部件生产、混凝土生产等,完善建筑工业化装配式供给。推动组建由建筑勘察、设计、施工、检测企业、以及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多方参与的建筑业产业联盟,支持企业加速提升资质等级、拓展资质种类,助力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2)智能化建筑建造。
加强建筑信息模型(BIM)、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建造全过程的集成应用。加快推进智慧工地监管平台建设,通过环境智慧管理、大型机械智慧管理、人工智能化深度学习、AI智能预警监管等智慧建造应用场景,促进高科技企业与传统建筑企业合作,跨界参与智能建造。提高房屋和市政工程智慧工地比例,率先在重点区域重点项目中推广应用,逐步实现区管项目100%纳入平台进行监管。
(3)绿色低碳建筑。
加快推进建筑业“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大力推广绿色建材应用、装配式绿色建筑和钢结构住宅,提高装配式建筑建设比例。在建筑设计、施工和使用的全过程中,大力推广应用低碳围护结构、低碳新能源、污水处理利用、绿色建材和各种绿色低碳高科技。对新建、改建、扩建建筑严格执行绿色建筑国家标准,国家机关办公楼、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执行二星级及以上标准。加强建筑施工设备的进场、安装、使用、维护保养、拆除及退场管理,减少过程中资源消耗。
(4)建筑服务。
推动建筑业科技创新,支持建设国家级、省级、市级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鼓励勘察、设计、施工、检测等头部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完善金融服务,鼓励银行为建筑企业提供差异化信贷和商业保理服务,提高建筑企业融资和抗风险能力。推动设立建筑业产业发展基金,开展建筑企业股权投资。推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勘察、设计、施工、检测企业、金融机构等共同组建建筑业产业联盟,增强建筑业产业链合力。
打造六大面向未来的百亿级战略性产业集群
(一)智能汽车产业。
1.发展思路和目标:依托华为广州研发中心等龙头企业,梯度布局研发中心、三电系统、自动驾驶以及智能网联交通应用创新集群,促进智能汽车感知、决策、执行、联网、地图和云端以及后市场服务各个产业环节集聚,催化智能汽车和自动驾驶产业。
2.产业平台载体:广州西岸、华为广州研究中心。
3.重点发展方向:
(1)关键技术研发制造。
以网联化与智能化技术、驱动电机与电力电子、动力电池系统等“三横”为重点,建立应用场景引导模式,助推车载高精度传感器、智能计算基础平台等研发制造。加快推动华为广州研发中心建设并投入运营,开展复杂系统体系架构、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控制、人机交互及人机共驾等基础前瞻技术研发,重点突破新型电子电气架构、多源传感信息融合感知、新型智能终端、智能计算平台、车用无线通信网络、云控基础平台等共性交叉技术,打造智能汽车原始创新高地。利用华为电动硬件生产需求,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链中游汽车装配制造为目标,招引一批汽车储能、电驱、转向、变速等功能配件生产研发厂家以及整车制造相关企业。支持智能汽车终端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拓展产品形态和应用服务。
(2)动力电池及驱动电机。
加强高强度、轻量化、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的动力电池和燃料电池系统短板技术攻关,推进动力电池管理系统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以及软件平台技术创新,提升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研发能力。推动锂离子动力电池、氢燃料电池加快发展。推进车用电机驱动系统永磁化、数字化,推进电机控制器、电机、减速器、车载充电机、电压变换器、电源分配单元及电池管理系统主控单元等关键部件系统集成。开展混合动力系统总成、先进电驱及控制系统、智能底盘、新一代车身等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及产业化推广。围绕新型电子电气架构,推进中央控制系统、散热系统、变速器装配线及测试系统研发。加大在逆变器、IGBT功率模块、信号检测模块、软启动模块、保护模块等方面攻关力度,争取实现技术突破。
(3)智能网联汽车应用。
强化智能网联交通应用创新,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汽车道路开放测试,推动白云湖数字科技城、民科园核心区等产业平台区域形成不同等级开放道路测试路段。推进以需求为导向的重点环节培育和场景化应用示范,探索智能网联汽车在公交、共享出行、智能环卫、物流配送、智慧泊车、智慧高速等特定场景率先开展示范应用。搭建基于封闭、半开放、开放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景及相应的数据收集分析、管理监控等平台,重点推进智能网联汽车研制、智慧公交体系和交通智能路网建设与推广应用,利用网联技术实现智能汽车与外界环境的互联互通,推动智能汽车与能源、交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融合型产业生态。
(4)智能汽车后市场。
支持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产品开发,重点发展驾驶辅助级别智能汽车、部分或高度自动驾驶级别智能汽车、完全自动驾驶级别智能汽车、智慧出行用车等产品,加快发展车载视觉系统、车载雷达系统、高精度导航系统、车载互联网终端等产品。发挥我区汽车经销优势,优化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链下游商业模式,打造智能汽车推广和应用的良好市场氛围,孵化培育一批新兴汽车经销、服务企业。推动零部件、软件、电子、互联网等智能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深度合作,推动生产制造商、经销商向智慧出行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加快“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精准匹配个体出行需要,构建“出行即服务”新型交通出行服务模式。
(二)激光及等离子体产业。
1.发展思路和目标:以推动激光等离子体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应用为指引,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龙头骨干企业,逐步发展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激光及等离子体产业集群。
2.产业平台载体:民营科技园、激光产业园;广东省新兴激光等离子体技术研究院、北大—广东激光等离子体研究院联合实验室。
3.重点发展方向:
规划建设广东省激光等离子体技术研究院,政产学研协同推进激光质子刀、离子注入机等技术创新,驱动激光及等离子体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创新成果在医学、工业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实现产业化发展,推动激光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加快构建具备同步辐射光源、自由电子激光、超短脉冲激光、中子、重离子等多种物质结构探测手段的材料科学领域科技基础设施;积极推进缺陷检测设备、激光加工设备等整机设备生产,建设激光高精密微加工成套智能装备平台及激光光学研发中心。建设激光产业园,大力引进激光等离子体应用领域的上中下游企业,打造高端激光(光电)产业集群。
(三)新能源产业。
1.发展思路和目标:顺应能源转型趋势,把握低碳变革机遇,因地制宜布局发展氢能、天然气、生物质能等产业,加快培育储能、数字能源、智慧能源等新兴产业,推进建设新能源制取、储运、装备、应用等产业链。
2.产业平台载体:民营科技园。
3.重点发展方向:
(1)氢能与可再生能源。
扩大氢能应用规模,推进氢能在5G、特高压、充电桩、大数据中心等领域的应用。推动氢能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依托广州市环境卫生机械设备厂开发燃料电池环卫专用车,逐步形成全系列、高品质、高标准的氢能源环卫车辆。前瞻布局氢燃料发电站技术研发,在优化现有传统加油加气站和充电桩布局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加氢站规划和建设。统筹规划垃圾焚烧发电、生物天然气项目开发,健全城乡生活垃圾、农林废弃物、畜禽粪污收储集运体系。健全节能第三方评估机制,支持节能服务企业做大做强。
(2)新能源储能及产业应用。
探索储能融合发展新场景,开发面向分布式新能源、微电网、大数据中心、5G基站、充电设施等终端用户的电池产品。引进一批先进储能技术企业,推动分布式能源站、天然气电厂等项目加快落地。加强氢能、光伏等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及产业导入,支持能源高效梯级利用技术应用,推动工业企业提高余热资源利用水平;推动新能源发电和制造业融合发展,整体引进新能源发电、新能源装备制造和储能技术产业化应用龙头企业,重点打造太阳能光伏、智能电网等上下游产业链。加快推进新能源基建,建设适应新能源电力接入的智能电网,推动能源互联网建设。
(3)节能环保设备。
重点发展节能电机与设备、LED等高效节能产业,着力发展节能型电动机、微电机、变压器、电感器等节能专用设备,大力推进节能技术系统集成及示范应用,积极争取国家在工业节能、城镇节能、交通节能等重点领域的节能技术系统应用试点。加强资源回收利用,推动太阳能光伏板、动力蓄电池、废液晶、碳纤维材料和节能灯等新型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推广稀贵金属高效富集与清洁回收利用、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梯级利用等技术与装备。加快重点用能单位用能设备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提升系统自动监控和智能分析能力。
(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1.发展思路与目标:把握信息技术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布局新一代新型网络核心技术、体系架构的研发,推进面向智能制造和传统行业智能化提升的软件体系开发。通过市场换产业,大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与产业互联网、消费互联网建设密切联动的信息服务,促进数字技术与各产业融合发展。
2.产业平台载体:民营科技园未来产业创新核心区、白云湖数字科技城、广州西岸、中关村信息谷、北大科技园、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
3.重点发展方向:
(1)5G移动通信。
重点发展基于5G网络技术的网络设备和模块化数据中心成套装备、5G技术研发和商业应用,推动5G移动通信网络架构、大规模天线、超密集组网、新型多址以及新频谱开发与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和前瞻部署。聚焦超高速大容量智能光传输技术,重点突破传输材质、工艺结构及编码技术,推动高速大容量光传输设备、高速光接入设备、光交换设备、数字信号处理(DSP)芯片等光通信设备关键元器件国产化,推动可见光通信、量子通信等先进通信技术研究和产业化。推进IPv6在LTE网络、工业网络、车联网中应用的技术研发,重点支持接入网、城域网IPv6升级改造,推动大规模公共网络、移动互联网业务向IPv6平滑演进和过渡,实现IPv4与IPv6主流业务互通。加快量子密匙通信关键技术研发,大力发展基于新一代移动通信的信息传输增值服务。
(2)软件服务。
大力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软件产品体系研发,支持通用应用软件和面向行业需求的专业软件发展,推动面向应用的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和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发展高端软件外包业务和软件安全服务。针对智能制造面临的数据采集、集成、计算分析等问题,研发相关的设计、工艺、仿真、管理、控制类工业软件,推进集成应用,培育重点行业整体解决方案能力,建设软件测试验证平台。加快促进万物互联的物联网关键技术发展,重点发展物联网的感知技术、设备研发、应用服务平台、行业解决方案等。
(3)互联网服务。
重点发展互联网服务平台,包括为商品交易、货物运输等生产性活动服务的互联网生产服务平台;为网约车、旅游出行、互联网体育等服务的互联网生活服务平台;为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各类互联网科技创新平台;以及包括网络政务等在内的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发展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大数据处理、云存储、云计算、云加工等服务。发展在线信息、电子邮箱、数据检索、网络游戏、网上新闻、网上音乐等互联网信息服务。
(4)物联网。
促进与物联网感知功能、通信功能、处理功能密切相关的产品设计和研发制造。加快NB—IoT(窄带物联网)建设,积极发展LPWAN(低功耗广域网),深化IIOT(工业物联网)在工业制造领域的行业应用。支持车联网、农业物联网等行业级运营服务平台建设,加快物联网在各行业领域的深度融合。依托智慧白云建设,引进优质企业落户白云,持续深化数字化应用场景创新,集聚更多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基础软硬件企业。
(五)设计产业。
1.发展思路与目标: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加强与港澳合作,大力发展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工业设计、芯片设计等,构建与国际接轨、与白云区优势制造业融合发展的专业设计服务体系,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设计服务新高地。
2.产业载体平台:广州设计之都、白云新城、广州时尚之都。
3.重点发展方向:
(1)工业设计。
推进工业软件、设计软件等“卡脖子”关键技术国产化替代,开发引领未来产业方向的原创型新产品。大力推动工业设计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鼓励发展网络协同设计、众包设计、虚拟仿真、在线三维打印等互联网工业设计新模式、新技术,吸引在国内外具有较大行业影响力的工业设计中心、工业设计研究院、设计公司、专业机构或有业绩支撑的行业著名设计专家团队等进驻,重点围绕电子及通讯设备、轨道交通装备、工业智能装备、家用电器、家居建材、交通运输设备、能源装备、环保装备等领域开展整机、零部件、系统的工业设计。提升工业设计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提高设计工具、设计标准、成果转化等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工业设计服务从低层次的产品与包装的外观设计,向提升产品性能、提高附加值、注重产品服务系统的综合性高端设计服务发展,以设计创新赋能实体经济。
(2)建筑与环境设计。
聚焦医疗、教育、体育文化设施、政府公共机构、公共园林景观、展览中心、车站大楼等为代表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支持发展工程设计、建筑设计、室内环境设计、外环境景观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园林设计、广场设计、道路桥梁交通设计以及围绕建筑主体的附属设备等相关外界环境方面的环境设计。鼓励企业提升设计资质,围绕各种新型工业园区、科技园区、文化创意园区、电商产业园区的建设,拓展园区规划、建筑设计、市政工程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新领域。大力发展专业工程咨询服务,推动勘察设计行业技术进步和创新。搭建B2B设计服务共享平台,深化与国内外顶尖设计机构战略合作,推动高端设计资源集聚,提升设计发展水平,逐步形成设计龙头企业和上下游产业链企业集群的价值园区。
(3)视觉传达设计。
引导设计逐步在咨询服务、广告服务、会议展览、工程技术与设计服务等高端服务业领域渗透,发展形成平面设计、外观设计、广告设计、交互设计、工艺美术品设计、雕塑设计以及展览设计等,提升设计创意能力和水平。围绕消费品制造,以时装设计、高级定制、服饰箱包设计、时尚鞋帽设计、珠宝首饰设计、装饰及流行物品设计赋能优势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壮大创意设计市场主体,支持创意设计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打造中小微创意设计企业集群。依托高校、高职院搭建时尚创意设计研究院,培育多元化设计人才;策划举办专业赛事和论坛,协同多领域设计大师建立国际性创意设计研究院和工作室,构建“设计+研发+服务”设计体系。
(六)文化旅游创意产业。
1.发展思路和目标: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打造“体育+旅游”“文化+旅游”“汽车+旅游”等体验基地;深挖传统文化资源,发展文艺创作、文娱展示、艺术交易、文创设计等产业;瞄准创意新优势,大力发展电竞、超高清视频内容制作、动漫产业;推动文化与商贸、旅游、体育、农业等行业深度融合,促使白云文化综合实力出新、文化治理能力出彩,将白云建设成为广州的文化强区之一。
2.产业载体平台:白云新城、白云湖数字科技城、国际电竞生态链创智谷、广州设计之都、广州时尚之都、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
3.重点发展方向:
(1)数字创意。
大力发展电子竞技,建设大型电竞综合场馆,引进专业电竞运营商,发展电竞赛事、电竞直播、电竞训练、电竞周边活动等,推动构建集游戏研发、内容制作、赛事举办、直播转播等于一体的游戏电竞产业生态圈;大力发展游戏动漫,重点推进动漫内容创作、形象设计,支持企业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游戏软件产品和各类网络游戏,鼓励扶持围绕动漫和游戏产业发展音乐、场景制造、摄影等配套产业。大力发展数字传媒产业,引进营销设计、创意代理、公共关系维护等数字内容生产企业,营造数字创意产业生态圈,打造华南地区电子竞技产业和动漫产业新高地。
(2)文化创意。
加快以5G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全息技术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文旅产业中的应用,不断提升文旅产品的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与沉浸化体验水平。加强白云岭南传统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开发,鼓励将传统工艺技艺、非遗文化元素等与文化创意、现代科技、时尚元素相结合,培育一批岭南传统文化创意领军产品品牌。推动文化创意设计与皮具、化妆品等白云区传统优势行业深度融合。探索发展以裸眼3D、4K超高清直播、MR互动等为主的新型文化创意展示模式。推进“智慧白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打造超高清视频产业平台,引进培育一批优质创意设计市场主体。积极引入国际精品赛事、奖项,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交流合作活动、大师对话论坛、国际创意展览、设计成果会展,擦亮白云文化名片。
(3)体育竞技。
依托省激流回旋训练基地,打造体育产业基地示范点。支持企业向专业化、品牌化体育运营管理公司发展,鼓励开发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体育服务。加强家庭化、智能化运动装备器材的研发制造,加快运动健康服务、体育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发挥区体育联合会的功能,打通体育协会与其他行业协会协作通道,整合全区体育、旅游和广电资源,培育发展体育动漫、电子竞技、运动信息管理等新业态,促进文旅体产业融合发展。支持打造体育场馆预约平台,大力推广吸引区内场馆入驻,建设“体育+文化+旅游+企业品牌推荐”的一体化智慧体育服务平台,打造智能健身场景。
(4)旅游休闲。
发挥我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自然风光优势、文化资源优势,谋划“一带一轴两组团”旅游发展格局。积极推进美丽乡村群建设,探索发展白云民宿品牌、打造特色精品民宿;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升农家乐经营水平,打造北部乡村旅游集聚带。推动建设商贸旅游示范区、商业文化精品旅游线路,策划打造党建、历史街区、海丝文化、非遗等城市记忆文旅主题网红打卡点,深化游客文化旅游体验,创立时尚白云旅游品牌,打造中部商贸旅游轴。加快推动神农草堂广州医药园、金沙街绿道历史文化绿道游廊建设,打造神农草堂中医药文化与休闲组团及金沙街历史文化和城市休闲组团,促进旅游与商业、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发展。
(5)特色文化。
依托5号停机坪、凯德广场、远景路韩国风情街、同和—京溪商圈、珠江西航道等重点区域,培育城市观光、文化休闲、演艺体验、特色餐饮、购物娱乐等产业,形成具有白云文化特色的夜间经济。深入挖掘白云特色符号,推动扒龙舟、醒狮等白云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发展,打造民俗文化活动品牌。探索以“非遗+研学”“非遗+民宿”等方法发展非遗文化体验,支持开展红木宫灯制作、硬木家具制作、洪拳、白眉拳等非遗项目传承班系列课程。积极探索文化活动与工业、展贸等相结合的新模式,整合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三元古庙)、白云区民俗文化博物馆(平和大押)、广州市迪士普音响博物馆、广州市松园广作家具博物馆等历史文化、产业文化资源,打造彰显白云岭南文化魅力的精品文旅线路。
培育发展具有强大成长潜力的新兴产业
紧抓“后疫情”时期产业发展风口和新一轮产业变革机遇,培育类脑智能与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新材料、高端专业服务等具有未来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引擎,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类脑智能与人工智能。
1.发展思路和目标:聚焦脑科学、类脑智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依托中科院脑智卓越中心、南方医科大学开展脑认知原理解析、脑重大疾病机理与干预、类脑计算与脑机融合等研究。支持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脑科学产业化。大力支持类人神经计算芯片、智能应用系统研究,重点攻关类人智能、人机物融合、自然交互等关键技术,壮大人工智能产业。
2.重点发展方向:
(1)类脑智能。
聚焦脑科学、类脑智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依托中科院脑智卓越中心、南方医科大学等创新资源,开展脑认知原理解析、脑重大疾病机理与干预、类脑计算与脑机融合、儿童青少年脑智发育研究。推动前沿医疗技术转化与临床应用建设,支持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脑科学产业化。大力支持类人神经计算芯片、智能应用系统研究,重点攻关类人智能、人机物融合、自然交互等关键技术,壮大人工智能产业,打造体现世界产业和科技前沿趋势的大湾区未来产业培育核心基地。
(2)智能终端产品。
发展智能云端核心技术,加快智能终端产品开发。推动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等人工智能技术率先在教育、办公、医疗等重点行业和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应用,加快引进培育一批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机器翻译、智能交互、知识处理、控制决策等智能系统解决方案供应企业,形成一批代表性的软硬件产品与解决方案。加快智能终端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发展新一代智能电视、车载智能终端等智能终端产品和设备,推进智能头盔、手表手环、耳机、眼镜、穿戴式骨骼等可穿戴终端产品升级,拓展产品形态和应用服务,建设一批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
(3)基础技术开发平台。
重点建设满足机器学习、大数据挖掘、自主决策等智能计算需求的新型计算集群共享平台;构建智能软硬件、大数据、智能云相互协同的分析处理服务平台;发展面向群智软件、自动化验证系统的算法与技术开放平台;建设融合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多种生物特征识别的基础身份认证平台。
(二)高端装备。
1.发展思路和目标: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全产业链发展为方向,推动高端装备制造集群式发展,健全研发创新体系,打造产业体系完善、自主创新能力突出的大湾区高端装备制造重要基地。
2.重点发展方向:
(1)智能机器人。
重点发展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各类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无人机以及各细分领域智能专用设备。突破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设计、制造、试验检测等核心技术,围绕高温高压复杂工艺、高危险作业场所等特点,研制特种作业机器人、空间机器人、巡检机器人等特种智能机器人。突破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及驱动器、控制系统等功能部件,以及传感器、视觉系统、执行机构等基础部件瓶颈,发展智能交互、医疗康复、救援安全、教育娱乐等服务机器人,在汽车、电子、医疗、家政等重点领域推广服务机器人示范应用。围绕机械装备、纺织鞋服、建筑建材、轻工、食品、电子等重复性操作多、劳动强度大的行业领域,开展细分行业的推广应用,培育重点领域机器人应用系统等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及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
(2)智能工厂。
加快推动智能化成形和加工成套装备、激光切割与焊接装备、新型智能物流装备等智能成套装备在汽车制造、医疗健康、建材生产、核电等领域的融合应用。加强智能工厂关键技术和体系方法的应用示范,重点推广生产线重构与动态智能调度、生产装备智能物联与云化数据采集、多维人机物协同与互操作等技术,鼓励提升工厂运营管理智能化水平。引导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对传统生产线或生产系统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工业机器人应用示范。
(3)智能传感器。
重点突破视觉、触觉、位置、测距、图像感知、嵌入式算法等传感器关键核心技术,支持面向智能制造、高端智能消费的智能传感器研发和应用,大力发展新型生物、气体、液体、光学、超声波、信息等智能传感器。完善新型传感器的系统和结构设计能力,推动发展器件级、系统级测试技术及专用制造装备和测试校验设备。
(4)专用装备制造。
坚持“电动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方向,大力推进关键生产设备、零部件和材料国产化替代,突破一批共性技术和通用零部件短板。扶持工程机械、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与电力装备、精密数控机床、激光加工、电池制造、智能物流、航空航天、轨道交道等智能装备产业发展。工程机械领域,聚焦高端建筑机械、地下工程装备、特种工程机械,提升关键零部件性能。高端轻工装备领域,重点发展智能绿色食品制造系统设备、高性能塑料装备、高档印刷装备、高性能包装装备等产业。新型农业装备领域,重点发展设施农业与精准农业装备、自动化采摘收获装备、农副产品加工装备等产业。专用车装备领域,重点发展环卫装备、排水抢险装备、应急电源装备等产业。发展应用于不同金属、高分子及复合材料的增材制造设备,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
(三)新材料。
1.发展思路和目标:聚焦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材料,壮大发展有色金属、先进化工等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和规模优势的新材料,开展新材料在高端制造领域应用对接,打造一批龙头企业和专业性骨干企业。
2.重点发展方向:
(1)先进基础材料。
完善新材料基础研究、应用转化、生产制造等全链条体系。发展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新型合成橡胶、特种树脂、高性能工程塑料等高分子材料,推动其在轨道交通、汽车、电子信息等领域中的应用。发展用于水处理、传统工艺改造以及新能源用功能性膜材料。重点发展先进高分子化工、高性能塑料制品等领域,强化工业密封胶行业主导地位,大力扩展建筑密封胶产业。探索发展铝锂合金、高强度铝合金等高性能新型轻合金材料。大力扶持成核剂、合成水滑石、无尘预混颗粒、抗氧剂、光稳定剂、PVC添加剂等聚合物添加剂产业。开发催化剂、农用化学品和生物基化工新材料等。
(2)前沿新材料。
超前布局和发展电子信息材料等具有战略意义、高成长性的前沿新材料领域。开展新材料前沿与交叉技术研究,聚焦能源材料、导热材料、电子信息器件、环保健康产品等石墨烯应用材料与功能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研究开发光敏、压电、红外辐射、金属氧化物、磁性等新型传感材料,建设国内一流的新材料研发、生产及应用集聚地。聚焦医疗、模具和鞋服等领域,开展增材制造专用材料特性研究,重点加强金属、高分子及复合材料的增材制造(3D打印)专用高性能材料研发和引进,形成一批满足增材制造产业需要的专用材料牌号。
(3)绿色包装材料。
推动现有造纸及纸制品企业加强废纸纤维高效低耗离解、多原料废纸纤维再生利用、再生纸废水处理、秸秆等非木纤维清洁制浆等技术研发和运用,充分释放产能。优化产品结构,加快低克重卫生纸、纸巾纸、擦拭纸以及老年用、妇婴用纸制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开发。结合合成材料、建材产业发展,积极引育无毒、无味、可降解的塑料包装制品、陶瓷包装制品和玻璃制品包装领域企业,加强大数据技术应用,开发可追溯化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现有包装生产企业转型。
(四)高端专业服务。
1.发展思路和目标: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加强港澳合作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法律服务、财税服务、管理咨询、检验检测等高端专业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2.重点发展方向:
(1)法律服务。
依托广州法律服务集聚区建设契机,辐射周边重大平台,大力发展传统法律服务项目和公证、仲裁、调解等非诉讼服务,加快推进涉外法治建设,促进政产学研用一体协同、深度融合,推动法律服务品牌化。推进“一带一路”律师联盟广州中心、广州国际商贸商事调解中心及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平台建设,重点培育发展复合型、专业型和特色型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仲裁调解等服务机构,引进一批熟悉金融证券、国际投资、企业并购、国际海商海事等高端业务的法律机构和人才。
(2)财税服务。
鼓励会计、审计、税务等财税服务机构规模化、综合化、集聚化发展,由传统会计、审计、评估、税务服务向新兴数据增值业务拓展。支持财税服务机构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资源整合,重点培育以单独或联合模式提供全过程、全链条、跨领域的综合性专业服务机构。鼓励财税服务机构研发引入业务核对机器人、报告核对机器人等,提高服务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鼓励本地会计师事务所建立和完善适应行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合伙人(股东)治理机制。谋划建设一批综合性、特色型高端专业服务楼宇(园区),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大中小机构融通发展。
(3)管理咨询服务。
鼓励发展经济社会咨询、管理咨询、健康咨询、科技咨询、信息咨询等服务,大力引进国内外具有行业领先地位和品牌影响力的企业咨询及管理服务机构,促进咨询服务国际化、专业化发展。健全节能环保服务体系,重点发展节能服务、环保服务、资源循环利用服务等,开展节能诊断、节能量监测审核、信息咨询、节能低碳认证等节能服务。规范发展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评价、排污权交易技术核定等环保服务,加快发展生态环境修复、环境风险与损害评价、环境信用评价、碳排放权交易、绿色认证等新兴环保服务。加强社会智库建设,加大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管理系统推广应用。
(4)检验检测服务。
推进检验检测资源整合和效率优化,构建涵盖产品质量、环境监测、计量校准等多个领域,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检验检测认证认可产业体系。围绕轨道交通、化妆品、生物医药等产业,推进建设一批国家级产业质量检测中心、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夯实计量、检测技术、检测装备研发等质量基础能力。培育一批技术能力强、服务水平高、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检验检测机构,促进质量基础应用技术研究开发及成果转化示范应用,推动检验检测认证认可行业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
(五)特色金融。
1.发展思路和目标:以服务白云实体经济为目的,构建业态更丰富、功能更完善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加快金融与实体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供应链金融、航空金融、科技金融、汽车金融等特色金融。
2.重点发展方向:
(1)航空金融。
支持物流企业自建或与银行合作共建专业物流金融公司。大力发展飞机租赁业务,支持成立机场产业投资基金,做大做强航空产业投资基金。加快发展航空金融中介机构,支持成立飞机租赁与航空融资协会。
(2)汽车金融。
丰富汽车金融服务模式与产品,深入发展新车金融、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金融,创新发展二手车金融,大力发展汽车融资租赁与汽车保险。支持打造白云区汽车金融服务平台,推动多方联合建立广州(白云)车险指数联盟。
(3)科技金融。
支持科技保险公司、科技融资担保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民营金融机构、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及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等新型科技金融机构发展。试点推广知识产权、专利权等动产质押贷款。探索搭建信用信息、金融服务等科技金融平台。支持设立专项科创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基金,支持社会资金以股权形式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
(4)供应链金融。
以供应链金融创新改革、先行示范为抓手,吸引供应链金融企业及其配套服务机构集聚,打造供应链金融集聚区;支持设立广州市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心,鼓励金融科技+供应链金融平台建设,探索设立供应链金融产业基金,提升对供应链核心企业的综合金融服务水平。
(六)智慧民生服务。
1.发展思路和目标:以改善服务体验为导向,加快发展康养、育幼、家政、物业等服务业,推动生活服务业新业态发展,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智慧化、高品质和便利化升级。
2.重点发展方向:
重点支持健康、养老、家政、教育培训等服务业新业态,促进健康服务与养老、旅游、养生融合发展,大力发展高端康养、医疗美容等产业。丰富线下体验点、快递配送点、外卖去餐点、新型书店、无人便利店、智慧菜场等新业态,强化生鲜超市、快递送达设施等一站式便民服务设施设置,建设多元功能集成的综合性社区商业服务中心。在社区服务、社会救助、健康医疗、文化教育、交通、旅游等领域开展数字化应用示范,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重点发展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能交通、智慧旅游等智慧民生服务,扩大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各类服务供给。支持社会机构发展智慧社区生活应用,扩大餐饮、维修、中介等线上线下融合的生活服务消费。大力发展共享服务,支持交通出行、房屋租赁、家政服务、酒店餐饮、旅游、影院等民生服务的共享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网约车、家庭旅馆借宿、办公场地短租等共享服务发展。
白云区发展笔者个人建议
白云区应充分利用国家、省、市发展战略的有利条件,进一步发挥航空枢纽和城市铁路枢纽作用,通过白云国际机场、广州白云站和广州集装箱枢纽中心站三大枢纽和广河、广湛高铁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白云对粤北地区辐射力,加强白云与佛山、清远联系,主动参与泛珠三角地区竞争合作,支撑广州市外溢发展,拓展腹地范围,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枢纽城市,全面构建现代化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未来广州将会推进构建"广佛同城化"、"广清一体化"等新型大都市圈和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区域合作发展格局将成为趋势。白云将成为广州与周边城市融合共建大都市圈和经济圈向北辐射的桥头堡,是以广州为核心的大都市圈与粤北地区都市圈联系的重要纽带,产业经济腹地将进一步向北拓展。
未来随着白云区城市发展中心北移,北部承接主城区人口数量将大量增加,内部产业区相互联系加强,需要白云区进一步优化区内骨架路网结构,强化组团之间交通联系,强化主要功能园区的对外衔接;优化轨道交通线网布局,填补北部地区轨道交通发展的空白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