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元大都时代,宫廷里有了管风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13:25:00    

号称乐器之王的管风琴是一种洋乐器,可能令人想不到的是:它在元大都时代,就已经出现在宫廷里了。据《元史·礼乐志》载,元朝忽必烈中统年间(公元1260—1264),西域回回国进贡了一台管风琴。元朝人给它起了个中国名字,叫做“兴隆笙”,也写作“兴龙笙”。忽必烈命宫廷玉宸乐院判官郑秀对它进行了改造和仿制。

仿制的“兴隆笙”是用楠木制做的,“形如夹屏”——像一架屏风,“上锐而面平”;中间是一个空心大柜,九十根紫竹做成的音管分十五行、每行纵列六根,插在柜子上。为什么称它为“笙”?因为它的构造和跟我国传统的吹奏乐器——“笙”太相像了,不过是放大了而已:九十根紫竹音管不就是“笙苗”?“中虚为柜”不就是“笙斗”么?音管是管风琴的发音器官。现代管风琴可以有上万支长短不一且材质不同的音管。国家大剧院里那个亚洲最大的管风琴,就是由6500根锡铝合金或木头制作的音管组成的,最长的管子有10米高。

元代的“兴隆笙”从柜子的底部到音管上端高约五尺。音管顶端装饰着木莲花苞,正面雕镂着孔雀、竹木、枇杷、宝相、云纹等图案。“兴龙笙”两侧立有花板。底座装饰着狮子、大象的造型。

管风琴的发声靠风。现代管风琴的风是由发动机带动鼓风机形成的。“兴龙笙”的风是由鞲——皮制鼓风囊产生的。柜子的一面有两个皮风口,用来衔接鼓风囊。鼓风囊形状如琵琶,朱漆雕花,演奏时放在两个朱漆架子上,细的一头与风口衔接,粗的一头装有手柄,供人按压。这个构造或许是从古代炼铁炉那里学来的。“兴隆笙”的柜子向外突出着十五根小橛,“上竖小管,管端实以铜杏叶”——这是摁键。演奏时,一人鼓风囊“以达气出声”,一人摁键“以谐众音”。

据《元史》记载,西域当初进贡的“兴隆笙”有声无律,被中国的乐师郑秀“考音律、分定清浊”,使它能和其他乐器一起合奏。

置于忽必烈大明殿里的“兴隆笙”两旁还立着两只木雕孔雀,身披靓丽羽毛。“兴隆笙”演奏时,还另有一人操作机关,让木孔雀能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兴隆笙”好像没有被明朝继承下来。明代北京城的管风琴出现在天主教堂里,其“身量”可比“兴龙笙”可大多了:音管三千余根、分三十二层排列,可以模仿风雨声、波涛声、交战声和百鸟鸣叫之声,国人谓之“编箫”。(据吴长元《宸垣识略》)

来源:北京号

作者:宗春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