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丰台区太平桥街道天伦北里小区,78岁的李铁光家里有座“报纸博物馆”。十万多份报纸从地板堆到天花板,占据了卧室、储藏间甚至阳台的每一个角落。集报60多年来,李铁光收藏了古今中外的3万多种报纸,其中还有上百种珍贵的“异形报”。他的集报故事,不仅是一段个人传奇,更是一部用报纸串联起的鲜活历史长卷,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进步。
探访丨上百种“异形报”藏珍奇
走进李铁光家的“报纸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一摞摞直顶天花板的报纸,将整个房间填得满满当当,只留下一条仅够一人侧身通过的狭窄通道。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油墨香和纸张特有的气息。在这个略显局促的空间里,收藏了十万多份报纸,它们是李铁光积攒下的珍贵财富,每一份都承载着独特的故事与记忆。
在这些报纸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平日难得一见的“异形报”,有上百种。它们或是材质特殊,或是大小特殊,或是版样别出心裁,打破了人们对报纸的传统认知。用金、银、铜、铝等金属制成的报纸,拿在手中,沉甸甸的质感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丝绸报、棉布报则质地柔软,触感细腻;能散发香气的闻香报,轻轻翻开,一股淡淡的香气扑鼻而来;需要戴着3D眼镜看的3D报;有用手指触摸、布满凸出圆点的盲文报;有镌刻着时代印记的邮票报、电话卡报、地图报;还有装在屏风、八音盒、风车轮里的报纸……各种报纸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在一张标着“火柴老报纸”的版面上,30多张火柴报盒整齐排列,盒子表面印着《民报》《神州日报》等微缩版报纸。拿起其中一个,仔细端详,印刷精美的图案和文字清晰可见,让人不禁感叹当年工匠们的精湛技艺。
李铁光小心翼翼地打开一张1994年的《人民日报》,尺寸足有1.5米长、1米宽。“这张报纸可有来头!那时有一位记者朋友知道我喜欢收藏报纸,就把自己一直藏着的一张巨幅报纸送给了我,这报纸压根儿没对外发过呢!我当时如获至宝,都30多年了,这报纸还保存得很好!”
接着,李铁光又拿出一份令人惊叹的宝贝——刻在石头上的微型报纸。这块石头不足一个鸡蛋的大小,透过放大镜,才能看清上面刻的是报纸头版。每一笔每一划都精细入微,仿佛在石头上刻下了时代的印记。“您看这些报纸,啥材质都有!它们就像时代的活化石,既能摸到社会变迁的纹路,又能瞅见科技进步的脚印,还能闻到文化多元的味道,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对报纸形式的创新探索。”
讲述丨六十余载集报成痴迷
李铁光是北京人民机器总厂的退休工人,他一生别无所好,唯一痴迷的就是集报。“我小时候家境不富裕,得到一张报纸不容易。上小学时,全班就订了一份报纸。每次传阅完后,我总舍不得扔,叠得板板正正地收起来。那些报纸越攒越多,我对集报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个震撼世界的消息,通过报纸传遍了大江南北。当时17岁的李铁光听说街上在发《人民日报》号外,便立刻冲出家门。他看见人们围着一辆载着报纸的大卡车,争抢着号外。李铁光一路追着汽车跑,一直追到东四,终于“抢”到了一份。回到家后,他将那份号外上的文字读了一遍又一遍,好像自己也参与了这场伟大的历史事件。那份珍贵的号外,让他兴奋了好几天,也让他对集报的热情更加高涨。
为了集报,李铁光可谓痴迷到了极致。有一天,他在街上看见一辆三轮车拉了一车废报纸,便跟上去,与骑车师傅搭话:“师傅,我喜欢收藏报纸,能不能从这堆报纸中挑选一些。”师傅看着这个执着的人,便让他帮忙推车,答应到废品站后再让他挑选。李铁光一听,顿时浑身是劲,用力推着车。一个多小时后,他们终于到达了废品站。李铁光顾不上休息,立刻像寻宝一样在报纸堆中翻找起来。经过一番努力,他挑到了不少心仪的报纸,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仿佛捡到了金子一般。
李铁光收藏的这些报纸,有从旧货市场淘来的;有与报友交换的;有在寒风中苦等一宿买到的;还有发动全家人跑遍了报亭找到的。甚至有一次为了收集报纸,他竟上演了一出“买椟还珠”:家里来了客人,妻子让李铁光去市场买条鱼。在鱼摊前,李铁光注意到鱼下面垫着一张报纸,而这张报纸正是他没有的。李铁光便问老板:“这张包鱼的报纸能给我吗?”老板爽快地将报纸抽出来送给他。李铁光如获至宝,把沾着鱼腥味的报纸带回了家。当家人问起买的鱼呢,他才猛然想起,自己只顾着报纸,竟把买鱼的事忘了!
李铁光的集报之路,离不开妻子毛淑英的全力支持。1971年,两人结婚时,李铁光把自己收藏的一柜子报纸,当作珍贵的宝贝送给妻子。毛淑英笑着打趣:“人家结婚送衣裳,你倒好,送我一柜子报纸。”但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她不仅没有抱怨,反而用实际行动支持着李铁光的爱好,帮他整理、塑封报纸,甚至将家里的卧室、储藏间、阳台全都改造成了存报室。
互动丨办展览让报纸“活”起来
李铁光对藏报十分爱惜,甚至将报纸收藏变成了一门学问。
“报纸天天出,人们日日读。读完则罢,真正花心思收藏报纸的人并不多。”李铁光订了8份报纸,每天读完报后,他都会将有重大事件报道的报纸分类精心留存。他的分类十分细致:两会类、奥运会类、航空航天类、科学科技类、春节类、国庆节类等,每个类别都配有便签索引。其中,有许多见证历史的重要报纸:1949年《关东日报》出版的“人民解放军解放北平”号外,1970年《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联合出版的“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特大喜报,2003年《光明日报》出版的“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号外……“收藏报纸就是收藏历史,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李铁光说,每一份报纸都承载着时代的信息,记录着社会的变迁。
在这些藏报中,《北京晚报》占据着特殊的位置。连起来10多米长的订报单,见证了李铁光与这份报纸半个多世纪的情缘。从这些订报单上,不仅可以看到他订阅报纸的时间跨度,还能看到报纸价格的变化。这些变化,也是时代发展的一个缩影,让李铁光感慨万千:“1960年那会儿,订一年《北京晚报》是7.2元。这些数字可不光是报纸价格变化的事儿,简直就是咱们日子越过越好的活账本,百姓人均收入高了,生活水平改善了!这《北京晚报》就像个老邻居似的,从胡同口的糖油饼到奥运场馆的鸟巢,啥都给您记着。它可不单是张报纸,就是咱北京市民生活方方面面的真实展现,翻开哪一页都能瞅见自个儿的影子!”
最让李铁光自豪的,是2008年全家一起制作的208米长的“奥运报纸长卷”。为了收集《北京晚报》的奥运号外,全家人分工合作:李铁光和老伴儿每天在北京站等候,大女儿和女婿去天安门等候,小女儿和女婿到西单蹲点。奥运会结束后,全家人将收集到的所有奥运相关报纸精心拼接成长卷。这份长卷不仅记录了奥运盛事,更是全家人共同参与历史的见证。
“我不是报纸保管员,不能让这些报纸在家‘睡大觉’。”在李铁光看来,报纸不仅是个人美好回忆的载体,更是历史的见证。为了让这些报纸“活”起来,他带着藏报奔波于北京、上海、西安、常州等城市,举办了上百次藏报展览。以报纸为切入点,为观众普及报刊知识,讲述动人的历史故事。
“每一份报纸都是一个时代的切片,串联起来就是一部鲜活的历史。”李铁光说。在他的“报纸博物馆”里,报纸不仅记录着过去,更连接着现在与未来。这些精心保存的报纸,正以独特的方式讲述着中国故事,传承着历史记忆。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褚英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