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岁的谭先生(化名)去年体检时做了人生第一次胃镜,结果出来,胃没问题,却“揪出”食管上有三处可疑病灶,进一步检查确诊为早期食管癌。
随后,他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完整去除了病灶,很快便顺利出院了。今年复查,未发现异常,谭先生感到庆幸。
“早期食管癌一般是无症状的,通过胃镜检查早期发现、有效干预,5年生存率可高达90%以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陈科全提醒,高危人群应接受胃镜筛查,发现异常早诊治,守护食管健康。
胃镜查出食管多处异常
内镜下完整剥离癌变病灶
拿到体检结果,看到胃镜检查报告上“食管粘膜红斑”的描述,谭先生有些不安。在老家医院,医生建议他进一步排查,但工作太忙,拖了一个多月后他感觉吞咽有轻微异常,才再次走进医院。在进一步的胃镜检查中,医生发现他食管有多处粘膜病变,病理检查提示已发生癌变。
他慌了神,这下不敢再拖延,马上前往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求医。住院后,医生用染色放大技术为他做高清胃镜检查,发现三处病灶,诊断为早期(T1a)食管多发癌。
明确诊断后,该院消化内科主任陈科全带领团队为谭先生实施了食管早期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手术当天,在胃镜镜头下,医生团队先精准标记好三处病灶的病变范围,随后做粘膜下注射,再小心翼翼地沿着粘膜下层完整剥离病灶。
术后,三个送检标本的病理提示分别为鳞状上皮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鳞状上皮轻度异型增生以及黏膜内癌。同时,病理证实切下来的标本边缘干净,也就是说,通过内镜下剥离术,谭先生的多发早期食管癌病灶被完全切除了,出院后也无须接受其他治疗,生活很快回归正常。
半年后,再次接受胃镜复查未发现异常,谭先生深感庆幸。
警惕!这些危险因素很伤食管
在问询谭先生病史时,医生发现,他虽不抽烟,也少喝酒,但日常喜欢吃烫的食物,也爱吃腌制的咸菜,经常有反酸、烧心的症状。
“食管癌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长期不良刺激累积到一定程度产生的病变。”陈科全提醒,以下这些危险因素,可能正在悄悄伤害你的食管:
1.喜欢“趁热吃”:不少人讲究食物“趁热吃”,喝功夫茶也喜欢“烫嘴”的。但长期饮用超过65℃的热茶、热粥、热汤,经常吃太烫的食物,可能导致食管粘膜反复受损,一开始只是炎症反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增大癌变风险。
2.长期食用腌制食品:腌制食品中含有较高的亚硝酸盐,可转化为一类致癌物——亚硝胺;所以,长期大量摄入腌制食品,也可增大食管癌等癌症的发生风险。
3.长期吸烟过量喝酒:吸烟时有害物质可直接进入食管,刺激到食管粘膜;而过量饮酒、特别是高度酒易损伤食管粘膜;如果烟酒不停,患食管癌等癌症的危险因素更进一步叠加。
4.反复炎症未有效控制:反流性食管炎、巴瑞特食管炎等慢性炎症若长期得不到控制,可导致食管粘膜损伤未能有效修复,加大癌变风险。
早期食管癌一般无症状
建议高危人群胃镜早筛
“早期食管癌一般是无症状的,偶尔可能出现轻微的吞咽不适,如果能早期发现、有效干预,5年生存率可高达90%以上。”陈科全指出,食管癌的防治,早筛是关键,尤其是以下高危人群,更应及早筛查:
1.年龄≥40岁,特别是来自食管癌高发地区的人群;
2.有食管癌家族史者;
3.有头颈部或呼吸道鳞癌,或出现不明原因上消化道症状的人群;
4.其他高危因素,如:长期吸烟、重度饮酒、爱吃烫食及腌制食物、口腔卫生状况不良等。
如何通过筛查,精准“捕捉”到食管上的癌变迹象?
“现在有高清胃镜,还可以借助染色放大技术,以后甚至还有更精细的显微镜——细胞内镜。”陈科全解释说,通过高清电子胃镜放大数十倍,可捕捉肉眼无法察觉到的食管粘膜异常;还可以采用高清电子染色技术,它能强化显示血管和表面结构,与病理相佐证,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而细胞内镜则是更贴近的“侦察兵”,有望帮助观察到粘膜层细胞结构是否存在异常。
内镜下剥离术
让治疗更微创
“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新设备的出现,早期食管癌的诊断将越来越精准。”陈科全坦言,正是早筛的精准度提高了,一些较早期的食管癌患者,确诊时病灶仍局限在粘膜和粘膜下浅层,未出现淋巴结转移。这种情况下,可实施内镜粘膜下剥离术,将病变的粘膜完整地剥离,实现早期根治。
“这种微创技术可一次性彻底切除一定面积的浅表病变,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据陈科全介绍,如果病理明确诊断是浅表型食管癌,病灶局限于粘膜层(T1a)和粘膜下层(T1b)、浸润小于200微米,可以考虑通过内镜下剥离术切除。
“有研究表明,能通过内镜下治疗的早期食管癌,五年生存率可超过90%。”陈科全强调,“因此,早筛早诊治是关键。”他建议食管癌高危人群接受内镜筛查,发现异常及时干预,特别是早期病灶适合接受内镜下治疗的,预后相对更理想。不过,术后仍应定期随访,如果半年内胃镜复查没发现异常,可延长到每年再做一次胃镜复查。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