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的“关税大棒”无差别攻击所有贸易伙伴,除了要解决所谓的“贸易逆差”问题,更深层的原因是特朗普一直在推动制造业回流,让美国重新成为制造强国。
“对等关税”政策发布后,美国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在接受电视媒体采访时说:“我们需要制造药物,我们需要制造半导体,我们需要造船,我们需要有钢和铝,我们需要真正建立伟大的美国……美国工人确实更贵,但也更好。数以百万计的工人将拧着小螺丝钉制造iPhone,这些产业都会来到美国。”
通过加征关税,美国真的能出现“百万工人拧螺丝制造iPhone”的景象吗?
我们就从一台iPhone入手,拆解一下当今的国际产业链。
iPhone的电池、外壳、电路板等零部件由中国企业生产;显示屏、存储芯片、半导体元件等大多是韩国企业供应;高频模块、图像传感器来自日本;基带芯片来自美国高通;苹果自研芯片由中国台湾企业代工;部分传感器、音频组件则来自欧洲……全世界90%的苹果手机在中国完成组装制造后,最终卖向全球市场。
一台小小的手机,其零部件来自全球各个角落。
按照美国政府的想法,通过加征关税,逼迫这些企业到美国投资设厂,所有制造在美国完成,既能解决“贸易逆差”问题,也能给美国创造就业,“让美国再次伟大”。
但事情有这么简单吗?
近日,美国企业主莫尔森·哈特结合自身经验,发表了题为《美国低估了制造业回流的难度》的文章,细数关税救不了美国制造的原因。
在这篇文章中,莫尔森尖锐地指出:“人们总低估制造业的复杂度,但现实很残酷:如果连技术都掌握不了,关税再高也逼不出‘美国制造’。”
首先,美国缺乏像中国一样高素质的产业大军。中国制造业之所以能遥遥领先美国,不仅在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低于美国,更在于中国工人的素质普遍高于美国工人,美国制造业空心化之后,熟练工人已经凋零,现在的美国制造业从业者在生产效率和纪律性上都与中国有巨大差距,高关税恐怕不能补齐美国工人的技能差距。
也许,你会说现代制造业可以让机器人干更多工作,美国工人只需要学会操纵机器人就可以了。即便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中国也大幅领先美国。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超过全球的50%。而且,精密机器人也需要熟练工人来操作。
美国发展制造业,缺的还有基建。发电量是制造业的重要指标,2024年,中国的发电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是美国的2倍多。2000年以来,美国人均发电量停滞不前,中国则增长了400%。美国若要大规模重启制造业,电网、公路和港口将承受巨大压力,美国的基础设施或无法支撑。
即便是高关税成功“驱赶”全球企业到美国设厂,从工厂开建到形成产能,预计也要耗费2到3年的时间,届时美国又要开始下一次选举,新一届政府的关税政策如何?还是未知数。
莫尔森称美国政府的关税政策是“史上最糟糕的经济政策”,并对“关税战”的结局做出预测:制造业回不来,美国只会更穷。
文|记者 赵鹏题图|视觉中国
编辑:李各力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