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杨云寒
杭州文三路和马塍路交叉口的景观小花园,是一片闹中取静的街角风景。这里最近完成了新的改造,本来是一桩喜事,却让不少居民觉得郁闷。
“改造后的小花园,铺上了石板路和碎石子。看上去是漂亮了,可遍地碎石子成了很多孩子的‘玩具’。”居民颜先生路过时,碰到一位跳广场舞的老太太被孩子丢来丢去的小石头砸到了眼睛,他觉得“很危险”。
《杭州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4-2035年)》(下文简称“《规划》”)前些日子刚获得市政府批复,划示了95个市级更新片区,并从中选取了30个片区作为近期重点实施片区。《规划》明确,以老旧居住空间、低效产业空间、历史文化空间、潜力公共空间、老旧城市设施、潜力复合空间为主要更新对象。
像小花园这样发生在身边的改造,是民生所需,也是回应民情关切。这样的改造,固然需要美观和创新,更重要的还是要从细节着眼,排除安全隐患,真正满足居民需求。
小区旧改怎么改,如何改到大家的心坎里?政府部门如何在细节上更进一步?类似文三路马塍路交叉口小花园的安全隐患问题如何避免?
这既是家门口的“小事”,也是城市发展的“大事”。
前几天,潮新闻·钱江晚报“记者帮”发起民意征集后(此前报道),家住杭州上城区华藏寺巷的许大伯(化姓)给“记者帮”留言,讲述了近一年来的困惑:小区楼下的自行车棚,去年刚完成了旧改,但“越改越闹心,还不如改之前。”
记者 杨云寒 摄
许大伯说,小区里的自行车棚,原先一直是金属材质的遮阳棚,去年上半年老旧小区改造时,改成了透明的玻璃棚。
对于这个变化,很多居民意见不小:美不美观另说,但面积比以前小了,而且不遮阳。
“从早到晚都是阳光直晒,现在才4月份,棚下就已经很热了,要是到了夏天,停在这里面的自行车,坐凳得有多烫啊?”
改造前的自行车棚 记者 杨云寒 摄
还有人担心:玻璃棚下有电动自行车,需要充电,夏天高温加暴晒,会不会有安全隐患?
4月14日下午1点多,记者来到了华藏寺巷小区。许大伯所说的玻璃棚位于单元楼1幢和2幢之间的开阔空地上,面积约有10平米。
记者 杨云寒 摄
棚下停的自行车和电动车,加起来有十多辆。
由于是中午,阳光直晒记者用随身携带的测温枪进行测温。结果显示,车坐凳的温度都在40℃以上,最高的达到68℃。
记者 杨云寒 摄
现场有居民说,与小区隔一条路的大学路社区,几乎同期完成自行车棚改造,沿用的依旧是原先的金属棚。
记者 杨云寒 摄
大学路社区的停车棚下,记者也进行了测温。这里多数车坐凳的温度在35℃以下,要比华藏寺巷玻璃棚下的温度低不少。
记者 杨云寒 摄
采访中,多位华藏寺巷居民表示,对于老旧小区自行车棚的改造,可以理解,但应当考虑实际情况,不能让 “好事”变成“坏事”。
就此,属地小营街道城建办的工作人员进行了解释。
此前葵巷社区不少居民曾反映,社区多处自行车棚雨天会漏水,存在安全隐患。
2024年初,小营街道将自行车棚纳入老旧小区改造的范围,还通过招投标邀请专业团队设计了改造方案,改造涉及的自行车棚总面积约有700平方米。
工作人员表示,改造前,有关设计方案曾在社区的组织下进行了公示,公示期内社区未收到反对意见。
针对居民此次反映的新问题,他们将组织社区进行排摸,并在广泛征求居民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提升方案,尽早解决大家的困惑。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