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国家首次立法保护古树名木:和谐共生的“君子之交”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16:32: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周林怡 实习生 夏诗雨

每年四月,杭州东岳庙院内,两株500多岁的楸树都会齐齐开花,成为春日的限定浪漫。

天台国清寺1400余年的隋梅,则是一年四季里的网红。

而山间、村头一棵棵的古树大树,则是游子心中童年的回忆与旅客镜头中最美的背景。

近日,国务院颁布的《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应遵守的行为规范。

浙江现存古树名木27.5万株,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浙江接连出台《浙江省古树名木保护办法》《古树名木认定办法》等规章制度,各地推出“一树一策”、开发智慧园林平台等创新举措,令古树长青。

万物萌发之际,这些静静伫立默默陪伴我们一生甚至数百上千年的古树,身体可好?“住”得还还舒适吗?

杭州东岳庙的“夫妻古树”楸树。受访者供图

人与树的“君子之交”

从绍兴市区驶出,约40分钟车程,来到大香林风景区。春风吹拂,气温回暖,正是桂花树抽芽的时节。

“你看,相比旁边的树,这棵‘桂花王’的树冠还不够茂盛。”负责风景区古树保护工作的葛华良看得仔细,他分析,是水泥铺设的环形步道限制了根系的呼吸,肥料无法渗透。

从业20多年,葛华良参与过上百棵古树保护,往往抢救一棵要花上3至5年时间。

每次站在树下,他都忍不住驻足观察,猜想这些树经历了什么。这次,他与专家经过多轮讨论,为这棵古桂花树开出“处方”:拆除栈道、开沟施肥,让树根能够“自由呼吸”。

有了人类的帮助,古树们或许可以长得更舒心些。在大香林,去年增修了排水沟,避免雨天树根积水影响生长;近几年,柯桥区还对“香榧王”展开修复性保护,采用“钢槽固枝”“清腐去枯”“根施功能性棒肥”等综合措施进行救治。

绍兴柯桥大香林风景区的古桂花王。受访者供图

“保护古树,就像照顾老人一样,需要长期监管、细致养护。”柯桥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资源保护管理科科长范云军说,作为全省唯一的全国古树名木保护试点,柯桥坚持“一树一策”,定期开展古树的健康体检,目前全区现有百年以上古树2.2万株。

不过,不少专家指出,对于古树,普遍是保护做得更多,科普做得较少。

“人们对古树有朴素的情感,但有时候保护方法不当,也会适得其反。”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陈友吾说,他见过不少痛心的案例,有些村民在树下祈福,结果香烛引燃了树洞;还有些地方看到古树根系裸露,盲目覆土,给树根带来过大压力……

人与树,要想和谐共生,既要更广泛的守护,也要建立“君子之交”。

让古树在城市自在呼吸

古树保护并非新鲜事。早在2014年,浙江就开始了古树名木立法工作,于2017年颁布《浙江省古树名木保护办法》,这是全省第一部专门针对古树名木保护的政府法规。

对于“建设让路”还是“古树让路”,按理说,早就不是需要探讨的问题。然而,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设中,强硬挪树的现象依然存在。

相较于古树群,城市化中的古树保护问题更为复杂。

“过去一些水库、公路等建设项目与古树保护产生冲突,当地缺乏保护意识,导致有些树被砍伐或被水淹。”浙江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副站长姚科伟说,即便有些树被迁移,成活率仍需科学评估。

眼下,各地在不断探索保护城市古树的方法。如今,在“杭州城市古树名木驾驶舱”的大屏上,能清晰看到1242株古树的分布,还能动态了解其生长情况和保护状况。杭州每年还会对城市古树名木的立地条件、树体外部形态、健康程度等进行“体检”,定制“一树一档”;象山、安吉、东阳等地则创新“林长+树长”管护机制,确保“树树有人管、人人护古树”。

杭州城市古树名木驾驶舱。受访者供图

业内人士表示,古树保护是项系统性、过程性的工程。随着《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的施行,古树保护工作也应当站在新的起点,不断补齐短板。

一个被广泛提及的难题,是人才。“当前,古树保护的基层专业队伍力量尚显薄弱。”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吴初平认为,古树保护的下一阶段,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持,特别是在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树木修复技术等方面先进的保护技术和方法。

一些变化正在发生。杭州市园林文物局编制完成《杭州市城市古树名木日常养护管理技术导则(试行)》,细致到排水灌溉、雷电天气时如何应对,都有据可依。“我们还计划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建立全省范围的‘古树医生’队伍,争取做到当地树由当地人保护。”姚科伟说。

关乎生态,也关乎文明传承

“老师,这两棵树好大呀!”

“这是古广玉兰树,已经有120多岁啦!它们还有着金玉满堂的寓意。”

正值春游季,在西湖花港观鱼景区,一群孩子正在听老师讲解沿途的古树名木。孩子们仰头观察树干的纹路,仿佛与古老的生命对望。

这是杭州推出的十条城市古树名木Citywalk线路中的一条,名为“悠然见南山”。“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特色科普活动,让古树保护融入日常生活,让更多人了解这些‘活文物’。”杭州市园林绿色发展中心科技信息科科长范丽琨表示。

杭州首批古树名木Citywalk线路图。受访者供图

在城市变迁中得以被守护的古树,承载着许多人的情感记忆。

“老树不仅代表了人与自然是否和谐共生,也记载了城市的历史,具备重要的文化和社会价值。”吴初平说,他曾整理了全国198个地区62万多株古树,发现散生古树数量与人类密度呈正相关。银杏、榕树等往往被赋予神圣内涵,因而也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但显然,当前对于古树名木作为文化留存的价值挖掘还远远不够。在实际操作中,更多时候,古树依然只被当作植物。

“我们一方面鼓励开展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主题展览等活动,提高社会整体的保护意识;另一方面考虑多部门协同,比如和文物保护单位合作,在文物保护中嵌入古树名木的保护与展示。”姚科伟说,保护古树名木,归根结底,是保护我们自己的文化和历史。

可喜的是,古树名木的“文物身份”正在被更好地确认和挖掘。目前,浙江建起了300多个古树名木文化公园,将古树作为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也提到,可以结合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等进行合理利用。

从这个角度看,古树名木的保护,关乎生态,也关乎文明传承。毕竟,与人类相比,树木的时间宇宙要漫长得多。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