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乐乐(中南民族大学)
4月2日,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公布2025年硕士招生拟录取公示名单,王楚钦出现在公示名单上,显示拟录取专业为体育。此外有报道称,王楚钦已经考编成功。2024年9月,北京市先农坛体校发布了2024年公开招聘成绩公告,显示乒乓球队运动员岗报考者王楚钦,综合成绩为85.4分(总分100分),被拟聘用至北京市先农坛体育运动技术学校乒乓球队运动员岗。(4月2日 《新京报》)
王楚钦在体育赛场上的成绩有目共睹。年少成名的他,2013年便在全国少年赛事中崭露头角,随后在世青赛、青运会上多次夺冠,并于2015年入选国家队。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他斩获乒乓球混双冠军与男子团体冠军。从体育成就而言,王楚钦无疑是一位极其优秀的运动员,其拼搏精神与专业能力值得称赞。
然而,争议也随之而来。部分人质疑,王楚钦获得编制与被北大拟录取,是否得益于奥运冠军的身份而享受了过多特殊待遇?毕竟,相较于普通考生,他无需参加考研初试统考,以申请审核制获得北大读研资格。在就业竞争激烈、考研“内卷”的当下,这样的特殊通道难免引发大众对于公平性的讨论。
此前,国乒大满贯得主丁宁也是以类似程序进入北大就读体育硕士。北大相关工作人员也解释,王楚钦是以奥运冠军身份申请,严格按照奥运冠军相关政策招生,且是单列计划,不占普通学生名额,也不参与普通考生排名。这意味着,政策层面为优秀运动员的深造提供了特殊路径,旨在鼓励体育人才在学术领域进一步提升,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发展。从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提升体育行业整体素质的长远目标考量,这一政策具有合理性。
在编制问题上同样如此,王楚钦被北京市先农坛体育运动技术学校拟聘用,也是基于他在乒乓球领域的专业能力与突出成绩。运动员在役期间专注训练比赛,往往难以按照常规途径参与就业竞争。给予他们与专业能力匹配的编制岗位,既能保障运动员的职业发展,也能为体育事业的人才储备提供支持。
王楚钦“考编读研”的争议,本质上是大众对公平与特殊优待之间平衡的关注。一方面,我们应当尊重和认可优秀运动员在体育领域的杰出贡献,为他们提供提升自我、转型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也需确保政策的透明性与执行的公正性,让公众清晰了解特殊政策背后的考量与标准,减少误解与质疑。
在未来,无论是体育人才培养还是教育、就业政策制定,都需要在保障公平的基础上,兼顾不同群体的发展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努力的人都能在合理的规则下获得应有的回报,激励更多人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