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贾 泓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在我省的全域应用试点,为我们提供了破题之举、解题之钥……”当阳光小学校长山有青作为全国唯一小学代表,在教育部“2024年教育数字化总结大会”上分享做法和经验,回答如何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长期困扰的难题时,教育领域的“青海经验”真正被推向了全国。
在智慧教学中,无论是数字化还是智能化,“‘用得好’才是硬道理”。对于“用得好”的城中探索,记者采访了西宁市城中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段启辉。
段启辉说,城中区以教育数字化改革为引擎,将“人工智能+教育”作为引领教育变革、教育强区的“金钥匙”,推出了“‘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应用实验区建设行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城中区以“城中区”的“中”为名牌,打造“AI小中”系列数字人教育创新项目,构建完善的 AI 教育应用体系,以“小中老师”“小中同学”“小中爸爸”对应“教、学、研、管、评”各教育环节的智能化创新,通过各环节协同发力,形成高效、精准、个性化的教育生态,达成智慧助教、伴学、守护三大教育核心目标。
以智慧教育实现教育的提质增效,效果从各项数据中可以得到印证。段启辉表示,从教与学的实效来看,依据每年一次的国家教育质量监测数据来看,大部分指标数据有了明显的提升;从学业水平监测平台数据来看,教育数字化发展快的学校,学生考试成绩提升的相对比较快;从高质量作业平台数据来看,教育数字化发展快的学校,其作业各项指标数据反馈的作业质量比较高。
随着AI产业的发展,智慧教育也有了更多可能。城中区该如何发挥现有优势,走得更远?对此,段启辉说:“城中区未来的智慧教育发展方向将围绕深化数字化转型、构建智慧教育生态、推动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展开,结合政策导向与区域实践,以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引擎,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教学服务精准化、学习体验个性化。”
几年来,在“2021年度全国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遴选中,城中区“全员媒体环境下网络思政教育共同体设计与实施共同体项目”成为西北五省区唯一获批的共同体项目;城中区“新型教与学模式构建经验”作为西北五省区唯一代表,面向全国作了专场分享;山有青作为西北五省区唯一一名信息化教学示范代表参加“2023年全球智慧教育大会”并作专题分享……城中区的师生们已经一次次带着探索结果走出青海、走向了更大的舞台,但城中区智慧教育的探索并未止步。
“我们努力探索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AI教育应用模式与经验成果,打造全省领先的‘人工智能 + 教育’创新融合实验区典范,为区域乃至全国教育改革发展提供示范与借鉴。”段启辉信心满满地说。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