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住翻译式抄袭的漏洞,需要从机制建设方面发力
4月11日凌晨,华南师范大学发布通报,回应该校东南亚研究中心钟某某、吴某发表的论文涉嫌学术不端问题:经调查,该论文存在抄袭和未经他人许可而不当使用他人署名的学术不端行为,学校将依规依纪严肃处理。
据“政事儿”报道,吴某为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钟某某为华南师范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两人曾合作发表多篇论文。
澎湃新闻此前报道称,近日有网友反映,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开放时代》2024年刊发的《论习惯国际法的重构——基于南北国家利益平衡的视角》涉嫌大面积翻译抄袭2018年的英文论文《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A Third World Perspective》。4月10日晚,《开放时代》杂志社发布撤稿声明。
从杂志社经专家审查后撤稿到学校通报,反应可谓迅速,传递出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零容忍态度。事实上,今年已经不止一起抄袭境外论文事件了,由此追问:抄袭境外论文只能靠网友反映?抄袭境外论文是否成了学术不端新方式?
客观上,学术竞争导致学术不端行为升级,比如论文抄袭从1.0进入2.0时代,把剽窃目标转移到境外。也因此,堵住翻译式抄袭的漏洞,需要从机制建设方面发力。
借用智能技术堵住漏洞,这样的预防机制效率最高。翻译式抄袭早已不是新闻,在智能翻译软件问世前就不乏学人翻译英语书籍的部分章节,稍微改造再当论文投稿。智能翻译软件普及后,把英文论文转成中文论文,这类翻译式抄袭在加速。甚至,有抄袭者鉴于英文文献目标太大,转而在法语、西班牙语世界寻找“学术猎物”,也不是没有可能。因此,堵住多语种的翻译式抄袭漏洞,需要发挥人工智能的技术功能,研发跨语种查重软件。当不同语种的查重软件投入使用,翻译式抄袭的技术漏洞就不足为患了。
由学术共同体堵住漏洞,这样的道德机制更有意义。任何形式的抄袭都是对学术共同体的亵渎,抄袭现象的发生或在于当前国内的学术共同体尚未形成。高校和学术期刊都是学术共同体成员,维护学术声誉是他们的道德使命。如果在确认抄袭行为后,学术刊物拒绝再发表其论文,高校乃至拒绝聘用,这样的道德机制建立起来了,包括翻译式抄袭在内的所有学术不端者,自然也就无立足之地了。
依据法律法规堵住漏洞,这样的惩罚机制最为根本。整治学术不端,在填补技术漏洞和道德漏洞的同时,法律方面的完善也要引起重视。侵犯他人著作权可追究相关民事或刑事责任,那么针对学术不端,是否也可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让任何形式的抄袭都受到相应的法律惩罚。当惩罚成为惯例,相信抄袭者就会再三掂量个中的利害。
学术是一项创造性的事业,乃“经国之大业”。尊重他人的智慧成果,珍惜学术共同体的“羽毛”,堵住包括翻译式抄袭在内的所有学术不端行为,到了该“以牙还牙”的时候了。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刘海明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