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了很多颐和园的景观,其实这些都是园子的副产品,这次专程去看了<颐和园博物馆>。其实颐和园本身就是一座博物馆,被很多人称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但是在游览山水园林建筑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其中珍藏的那些文物。
颐和园收藏了上自商周下迄晚清,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品类涉及书画、古籍、铜器、玉器、瓷器、金银器、竹木牙角器、漆器、家具、珐琅、钟表 ...几乎涵盖中国传世文物所有门类,并且有不少独具风味的外国文物。
博物馆的前院正对着文昌阁,这片建筑群因此得名文昌院,最南端是座宏大的青砖照壁。
卷棚悬山垂花大门,三间中开一门,门前东西立有一对儿青铜大狮子。
进得门内便觉清幽宽敞,这组建筑占地面积颇大,却只做了前后两进院儿,所以庭院显得很是开阔。
院落为北方传统四合院的形式,建筑和颐和园的庭院风格统一,以游廊连接正房与前后的厢房,也分隔成相对独立的四个院落。
几座主要的建筑都设计成展厅,正殿为主展厅 正举办一个大展,<"玉"见生机——中国古代动植物题材玉器展>。除临展外博物馆设四个常展分别是:玉器馆、瓷器馆、盆景馆和国外文物厅。从颐和园所藏四万多件文物中挑选出数百件有代表性的珍宝,设计成为几个特色的主题展览。
御苑璆琳--乾隆玉器撷珍
乾隆时代,国力强盛,疆域开拓,大量质优材佳的边疆玉料进入宫廷。在乾隆皇帝亲自推动下,玉雕工艺在充分汲取历代治玉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颐和园藏传世"乾隆玉"皆为宫廷旧藏,用料多为优质的白玉、青玉、青白玉、碧玉等。品种齐全,囊括了文房器、陈设器、日用器等;玉质细腻,色泽莹润,因材施艺,融古涵今,技术精湛,典型表现了乾隆时代宫廷玉雕的神采风华。
慈晖懿祉--慈禧时代的瓷器
清朝同治、光绪在位的四十余年间,是时称为“同光中兴”的短暂兴盛时代,也是大战乱后景德镇御窑厂瓷器生产的复兴时期。慈禧太后作为最具实权的统治者,其本人的政治意图、精神世界与审美旨趣对当时的官廷瓷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颐和园作为专为慈禧“颐养冲和”而建的皇家御苑,多有这一时期烧造的各种特色鲜明,色彩丰富,具有较高工艺水准的瓷器。代表着当时的宫廷风尚与时代风貌,反映了晚清时期以慈禧为代表的统治阶层的家国政治生活,多角度折射出慈禧作为一位母亲、孀妇、太后和女统治者丰富的情感世界。
宝树琪花--颐和园藏清宫工艺盆景展
清代宫廷中,由自然盆景衍生而成的工艺盆景,成为帝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陈设和把玩珍品。颐和园所藏工艺盆景,以清代晚期为主,主要来源于清宫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专做、地方进贡、王公大臣进献等。此类盆景以金银、玉石、牙角、珍珠、珊瑚等各种珍稀材质仿照自然景观编串、堆砌而成,底盆多用珐琅、木材或金属,造型各异、布局巧妙、形态逼真。所选图案和主题多为“一统万年”、“八仙过海”、“仙人祝寿”等,寓意富贵吉祥、万寿无疆、江山永存,深受皇家及王公大臣珍爱。一般多置于殿堂家具之上,以衬托宫廷生活环境的富丽堂皇。
舶来珍奇--颐和园藏外国文物展
晚清时期,颐和园成为紫禁城之外重要的政治、文化和外交中心。特别是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后,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经常接见各国使臣、眷属,外国使臣为慈禧太后进献了各种洋式珍奇,同时为符合外国人的习惯,颐和园内特备洋式家具,供应西餐,演奏西乐。此时,洋物成为宫廷时尚,王公大臣也搜寻各式洋物作为慈禧和光绪的万寿贺礼。颐和园庋藏外国文物皆为清宫旧藏,主要来源于外国使臣进献、官方采办和万寿贺礼等,种类有洋瓷、玻璃器、钟表、七宝烧、化妆用具、家具、乐器、洋车、轮船等,涵盖宫廷生活的各个方面,产地包括英国、法国、日本、德国、奥地利、美国等国家,时代约为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这些外国文物体现了当时东、西洋科技及工艺的先进成果,反映了清朝末年典型的宫廷风尚。
外国文物展是最有特色的展览,梳云掠月、海外瓷风、琉光璃彩、装陈雅置、西琴曲意、东瀛宝烧、轮行刻转、车船光电八个版块,展示许多别处少见的舶来文物,其实这也是颐和园的特色之一,彼时的清廷已有很多对外交流,这些文物正是时代的印记和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