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历史上的2月15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大神顾炎武,摔死了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3-16 14:31:39    


先说背景:

1、关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

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最早提出这个概念。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八字成文的语型,是梁启超总结而成,并流传至今。意思是: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

苏州昆山市亭林园,顾炎武雕像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为啥要八卦顾炎武,他很牛吗?

他很牛!很传奇!

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

中国历史上72位大儒之一。与黄宗羲、王夫之合称清初三先生,加上唐甄合称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

他一生反清复明,坚决不降清。却被整个清代学者视为“祖师爷”,清朝的统治者甚至将其请入了孔庙,接受国家祭祀大礼!

他一生著书立说,写下60多种书籍,达500多卷,1200多万字!

他一生漂泊,2次入狱,全国游历20年,三个外甥都是大官,可他晚年有家不回,最终客死他乡!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顾炎武画像


再说故事:

如此传奇牛人,为何半生漂泊?为何客死他乡?如何摔死的?

故事1:

1682年2月15日离世,享年70岁。在古代绝对是高寿。

顾炎武成名后,清朝的各级官员无数次登门拜访,他连面都不见;清朝廷封官的旨意都送到顾炎武家门口,他却连看都不看就拒绝。

随着顾炎武离世的消息传开,清廷官场上呈现出极为怪异的一幕:官员们一边扼腕叹息,一边却又长舒了一口气。

扼腕叹息,是因为顾炎武毕竟是学究天人的旷世大儒;

长舒口气,是因为顾炎武一直是个让清朝廷如鲠在喉的人。

等于顾炎武在清朝之后就没有官职在身。没有了权力制度的保护,即使他是清初的绝世大儒,作为一个半辈子反清复明的名人,处境可想而知。

江苏昆山千灯古镇,顾炎武故居(俯拍全景)

故事2:

1655年初,顾炎武42岁,他一如往常在外出游历一段时间后,回到家乡昆山。但这次等待他的,却是地主诬陷,杀人入狱,家仆背叛,家财一空……

简要说:

顾家有个仆人叫陆恩,见顾家日益没落,顾炎武又久出不归。就背叛主人,投靠一个官僚地主叶方恒,两人且图谋以“通海”(与闽浙沿海的抗清力量勾结,这在当时是最大的罪名)的罪名控告顾炎武,罪名真假不重要,因为陆恩、叶方恒二人的目的是要置顾炎武于死地,图谋他的家产。

因为在这之前顾炎武就有过一次入狱经历,再遇事情就特别警觉,集结人手先把家仆陆恩杀了,而且做的特别干净,没留任何线索。(一个对抗朝廷、常年外出游历还能一直著书立说的人,肯定不缺保命手段)

后来经朋友托关系,以“杀有罪奴”的罪名结案,免于一死。

但别忘了还有个地主叶方恒呢!他一直不甘心,多次派刺客跟踪刺杀顾炎武。还指使数十人洗劫顾炎武之家。

一方面,顾炎武被叶方恒迫害的无法在家乡继续生活,另一方面,顾炎武一直图谋反清复明,正好干脆离乡北上,结交各地抗清志士,考察中国北部山川形势。这也开启了顾炎武后半生各地游历的序幕。

顾炎武故居中的贻安堂

故事3:

顾炎武晚年为何客死他乡都不愿回老家?或许与他的三个外甥有关。

顾炎武的三个外甥也非常有名:

徐元文是顺治朝状元,担任过文华殿大学士、户部尚书等要职;

徐乾学是康熙朝探花,官至刑部尚书;

徐秉义官至吏部侍郎。

徐氏一门三兄弟都考中进士入朝为官,与舅舅顾炎武的教导不无关系。且徐氏三兄弟都为清王朝效力,且官运亨通,顾炎武与徐氏兄弟之间的关系也就显得颇为引人瞩目。

后朝为前朝修史是古代惯例,清朝希望借修《明史》的机会拉拢前朝遗老。就让徐乾学、徐元文兄弟二人劝舅舅顾炎武参与《明史》编修,都被顾炎武严词拒绝。

中国邮政发行“古代思想家”系列邮票,图为顾炎武版面

顾炎武尽管自己严守效忠明朝之志,但并不反对外甥为清朝效力,这方面表现得颇为开明。顾炎武要求外甥侍奉君主要坚守道义,为官要清廉,以天下苍生为念,重视民间疾苦。

几个外甥入朝为官,其后代也有多人科考中试,徐氏成为当地的富家望族。但徐氏家族为富不仁,在昆山与当地官员相勾结,疯狂兼并土地、横行霸道,引起当地民怨沸腾。

尽管几个外甥富贵之后多次提出为舅舅买地养老,但像顾炎武这样胸怀天下百姓的一代大儒自然不屑与几个外甥为伍,因而刻意与几个外甥保持距离,至死不肯回到故乡。


写在最后:

关于顾炎武之死,资料极少。

大体就是1682年,顾炎武70岁,大病初愈,在骑马访友途中,不慎失足落马,呕吐不止,客死山西曲沃,后遗体运回故乡千灯,与其妻合葬。

但结合上面3个故事,我们管中窥豹可知,顾炎武最终落马摔死,似乎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与他一生反清复明、各地游历、坚守本心是互为因果的。

顾炎武一辈子不讲学,不收门徒,不立门户。好在这位终身颠沛流离的学者,学术和思想没有随着生命终结。万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