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原创丨“床前明月光”的“床”有不一样的意思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22 15:30:26    

唐朝大诗人李白有一首《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其中的“床”字,本作“牀”,《说文解字》解释说是“安身之坐者”。但对“床前明月光”中的“牀(床)”的解释却有很大的不同。

一种解释就是可坐可卧的家具。就像《诗经·小雅·斯干》里面说的“载寐之床”,“寐”就是睡着,这说的就是“卧具”。解释为:李白坐在室内临窗的床前,看到银白色的月光像霜一样洒在地面上,于是他仰望着天上的明月,引起他思念自己远方的家乡之情。但是,人们怀疑诗人如果是躺卧在室内床上怎么会有“举头”和“低头”的动作,顶多是探头看看床下的月光。再有,据说此诗写作于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在当时扬州的旅舍。那是窗户上不会镶着玻璃,要想看到月光就得开着窗户。既是深秋时分,诗人怎能还开窗睡觉。再者,唐代房屋开窗都比较小,月光能照进室内多少,些许月光怎么会产生“疑是地上霜”勾起思乡之情的感觉。

另一种解释说李白是在户外,“床”是指院中的井栏。李白站在院中水井的井栏(亦称:井床)旁边,看到银白色的月光像霜一样洒在井床的地面上,仰望着天上的明月,思念着自己远方的家乡。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也将他考证的结果写成论文,说指的是“井台”。

还有有人查阅资料,以及根据马未都先生创办的“观复博物馆”的实物考证,“床”指的是“胡床”。马先生就解释为:李白“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很可能既不是指室内临窗的床前,也不是指水井边的井床,而是所指唐代当时的一种坐具——“胡床”。

胡床也称交床、绳床,也就类似我们今天有少数地方还在用的一种叫马扎的坐具。马扎是两边各用两根木条交叉而制成,上面用布或皮或绳做成座面,收折起来很方便。收则便于携带,开则可坐着休息。胡床,早在东汉时期就由当时的西北游牧民族传入中原,游牧民族大多逐水草而居,地面潮湿,不便休息,他们就发明了一种便于收折携带在马匹之上的坐具,就是马扎。因为是由胡人传入中原的,所以人们称它为胡床,传到中原后被汉民族所接纳,在汉语中称作“胡床”,最早见之于《后汉书》:“(汉)灵帝好胡服,胡帳,胡床......”,到了隋朝改名为交床,又称为绳床。但胡床专指坐具,类似于今天的马扎。自唐代以后家具的功能发生了分化,读书、写字、饮食都是坐椅倚案,不在床上活动了。这时床的坐具功能弱化,卧具功能强化,在绝大多数场合,单用一个床字,则表示卧具。

还有人解释说是“檐廊”,即指房屋下边的台基。也还有说“床”即“窗”的通假字。

据了解,李白写诗用刀“床”字有23处之多,有的明显指的是“井栏”,如《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中“梧桐落金井,一叶飞银床”。也有的诗中明确指“胡床”的。

综合不同解释,有人认为对李白《静夜思》诗中的“床”的解释不该过分穿凿,写诗一般都会有许多想象、联想甚至文学夸张,怎么能像写科学论文那样要求,对每一个词都要下科学定义一般地去抠字眼,一定要分个是非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