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54年,清代小说家《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逝世,享年53岁。
都说“文穷而后工”,文人受困遭厄才写得出好作品。
吴敬梓也是在“穷”了之后,才写出《儒林外史》的,不过他的“穷”却和别人有点不一样。
吴敬梓的“穷”,是因为他自己败家败的。
国学大师胡适先生,非常推崇他的这位老乡,他曾说:
“我们安徽第一个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刘大魁,也不是姚鼐,是全椒吴敬梓。”
胡适就认为,吴敬梓的家产是他在秦淮河上听曲儿败光的。
吴敬梓,字敏轩,清朝康熙四十年(1701年)生于安徽全椒县吴氏家族。
从其曾祖父开始,五十年的“家门鼎盛”之中,吴家出过五名进士、一名榜眼,一名探花,且都在朝廷任有实职。
由此可见,当时吴家的产业之兴旺。
衣食不愁的官家少爷吴敬梓,从小除了才华惊艳,更养成了豪爽的性情。
因为看够了父亲在官场上受的窝囊气,吴敬梓早早断了科考入仕的念想,常年醉心于诗词歌赋。
父亲去世之后,吴敬梓就放飞了自我,宴饮游玩、仗义疏财,短短数年就把家产败了个干净。
吴敬梓的才子生活,也天翻地覆变了模样:发妻在家产纠纷里忧愤离世,家产也折腾到精光,昔日名扬四方的风流才子,这下成了当地有名的败家子,甚至走到哪里,都有乡邻背后戳脊梁骨,告诫家中子弟千万别学他。
为了不做反面教材,心灰意冷的吴敬梓也就愤然离开家乡,带着第二任妻子迁到南京秦淮河畔居住。
离乡背井之后,吴敬梓的生活水平,也是急剧下跌。
喝酒吹牛是别想了,平日吃饭都严重困难,
以他自己的诗文说“腹做千雷鸣”,也就是肚子经常饿的咕咕叫。
到了冬天的时候,更是连取暖钱都没有。
昔日接济朋友不手软的他,如今拉下脸求人接济更成了常事。
身边的朋友借光了,就写信找远方的朋友借。
好笑的是,吴敬梓一些求朋友接济的诗文,都在近代大受推崇,被公认清代诗词的扛鼎之作。
不过在历经生活巨变后,吴敬梓的心态,却也是从来没变,
就是再苦再穷,吴敬梓依然是那个豁达开朗的吴敬梓:
有钱时可以纵酒狂歌,没钱时也会苦中作乐。
比如每年冬季,没钱取暖的吴敬梓,就喜欢在南京城外绕城外,边跑还边一路唱歌,美其名曰“暖足”。
手里稍有点闲钱,他就去参加江南当地的诗文活动,依然是妙笔生花的才华,出手就震撼全场,成为江南文坛公认的领军人物。
如此穷乐呵的表现,破落子弟吴敬梓,
虽说依然穷的叮当,却真结交了不少心心相知的真知音。
不少连面都没见过的文坛名流,
仅读了几篇他的文字,立刻就百感交集的拿他当知己。
安徽巡抚赵国麟更是全力推荐他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拍胸脯保证只要来参加,一定就有高官厚禄。
却被吴敬梓不假思索拒绝:
我穷,但我穷的高兴,蝇营狗苟的官场,给多大官也不去!
也就是那一段穷到任性的人生里,中年以后的吴敬梓,却也有了个更重大的追求:
看尽了世态炎凉,见惯了争名逐利的悲剧,那就写一部前所未有的奇书,将这误人一辈子的名利场,狠狠骂个淋漓尽致。
是的,这就是他穷尽一生的震撼力作——《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假托为明朝的时代背景,
但点点滴滴的生活片段,却都是清朝康乾时代的人情百态。
每一个叫人忍俊不禁的桥段,道貌岸然的官僚老爷们争名逐利的嘴脸,还有趋炎附势的人情世故,字字句句,都是吴敬梓生活变故中的亲历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