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太史令是什么官职(太史公司马迁,官职权力有多大?)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4 09:06:26    

东汉王朝有个叫卫宏的人,写了一本书,叫《汉仪注》。他在书里写了这么一段话,说汉武帝刘彻的时候有一个官职,叫“太史公”。这太史公官位可大了,权利比丞相还要大,各地给朝廷上报的文件,正本要给太史公看,副本才给丞相看……

汉仪注太史公,武帝置,位在丞相上。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序事如古春秋。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

太史公,是什么级别的官职?到底大不大?

太史公的官职真像卫宏书里说的那么大,比丞相还大吗?

在历史上,太史公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是我国古代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实际上,太史公是个很低的官职,主要负责整理史料。工作范围再扩大一点,还可以推荐和选拔人才。当然,他还需要随皇帝出巡。君王外出,史官是必备跟班嘛!

那么卫宏的书里,为什么说太史公的官比丞相还要大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杨照老师说,这个卫宏可能是被司马迁误导了。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每篇结尾往往要来一段“太史公曰”。后来的卫宏就想当然地以为,这太史公权力太大了,看到那么多材料,还那么敢说话,肯定是朝廷的大官啊。

《史记》凡一百三十篇,除《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外,其他各篇均有"太史公曰"。

"太史公曰"是《史记》述史主体交代史料来源和取舍标准,表明叙事旨趣,追溯典制源流,臧否历史人物,补充史传轶闻的一种史论或史评形式。

你看,这是个典型的因为过度推测而导致的乌龙事件。事实上除了这本书这么说,再没有其他的书里有这个说法,更没有其他的证据。

太史公司马迁

太史公就是司马迁吗?

  • 太史公是谁?

提到太史公,人们马上就能说出司马迁的名字。也的确,最著名的太史公就是《史记》作者司马迁了,乃是“太史公之首”的历史之父,后世尊称为“史圣”。

以至于现在,太史公泛指司马迁,人们几乎把太史公和司马迁画了等号。

实际上,太史公不是一个个人,而是一个古代的官职。这个职位的也称太史令,起源于夏,继之以秦和汉朝。

史官是个高危职业

司马迁能够当上太史公,实际上和他的家世有关。司马迁出生于史官世家。

年幼的司马迁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习字读书,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系本》等书。

汉武帝建元年间,司马谈到京师长安任太史令一职,而司马迁则留在龙门老家,身体力行,耕读放牧,年长之后,学游天下。用现在的话说,也就是外出游历,体验生活,为以后的著史打下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良好基础。

汉武大帝,泰山封禅

  • 回朝为官,父授遗命

因为父亲司马谈的缘故,司马迁不久后回京任职,得以仕为郎中。

司马迁随汉武帝东行巡幸缑氏,在继唐蒙、司马相如、公孙弘之后,再次出使西南,被派往巴、蜀以南筹划新郡的建设。随后又抚定了邛、莋、昆明,奉使西南。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春天,汉武帝东巡渤海返回的路上,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但此时的司马谈身为参与制定封禅礼仪官员,却因病未能继续前行,更因此而心中愤懑,以致病情加重。

司马迁赶往泰山参加封禅大典,行到洛阳,却见到了命垂旦夕的父亲。

弥留之际的司马谈对司马迁说:“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远在上古虞舜、夏禹时就取得过显赫的功名,主管天文工作。你继为太史,就可以接续我们祖先的事业了。

“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

实际上司马迁的史官职位,不仅是家传,而且是祖传。

司马迁在《史记》的最后一章“太史公自序”中说:“我的祖先从颛顼帝的时候开始就做史官。然后就一直做史官。”

司马迁祠景点,陕西韩城

司马迁为何名垂千古?

历史上的史官很多,但人们往往不知其名,所不同的是,司马迁的名气比较大,名垂千古,人人皆知。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 司马迁有什么不同呢?

司马迁的一生是悲壮的一生,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他以坚韧不拔之志,为我国的史学和文学树立了一座历史的丰碑。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作为史学家,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抱负,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也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文史祖宗

司马迁的《史记》一书,留给后人许多启示;这些启示大多同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结合在一起,这是《史记》之所以受到后人传诵、崇敬的主要原因。2000多年来,赞叹它、研究它的人不绝于时,证明它有巨大的魅力和不朽的地位。

千秋太史公

  • 司马迁发愤著《史记》

司马迁是个有毅力的人,没有忘记父亲临终的嘱托,继位后开始天天琢磨研究着各种史料,国家藏书,为了完成这部史书,夜以继日忘我地写作,全身心投入其中。

但一场大祸却从天而降。

公元前99年,与司马迁同朝为官的李陵(名将李广的孙子),在与匈奴的战争中因寡不敌众,矢尽粮绝而战败被俘,最终投降了匈奴。这个消息传回京城,汉武帝听了大怒,认为李陵贪生怕死,有辱大汉朝颜面,下令杀了李陵全家。

司马迁为此深感不平,他与李陵虽无深交,但对李陵的为人一向很敬佩,再则司马迁又是—位仗义执言的人,因此,在所有官员都畏首畏尾、退避三舍时,司马迁却挺身而出,细数李陵之功,认为汉武帝的做法太过分。汉武帝勃然大怒,下令把司马迁投入大牢,判以死刑。

司马迁不会料到,几句谏言,换来的是死刑判决。当时司马迁的《史记》还未完成,他心急如焚,担心自己死了无人接着著书。依汉朝法令,死刑有两种减免法:一是用钱赎罪,一是“减刑一等”,受宫刑。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司马迁官小禄薄,家中无钱,而宫刑又是对人体的摧残,对人格的侮辱。面对现实,司马迁悲痛欲绝,但他转念想到编写《史记》的重任,他曾在狱中给好友任安写信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正体现了他当时心中的不满及隐忍苟活的原因。

司马迁心中的那座泰山就是《史记》。

直言获宫刑后,司马迁极度痛苦,他几番想到人生无味,欲自杀以求解脱,但撰写《史记》的崇高理想激励着他,令他顽强地生活了下来。

面对大辟之刑,慕义而死,虽名节可保,然书未成,名未立,这一死如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之死无异。

不久,汉武帝冷静了下来,觉得对司马迁的处分有点过分,就赦免了他,让他做中书令。司马迁接受了这个卑微但可以为他提供便利的职务,因为中书令为皇帝掌管文书,起草诏令,可以随时接触到皇家书库收藏的大量图书和档案资料。

就这样,司马迁继续忍辱发奋、昼夜不眠地辛苦了8个春秋,历史巨著《史记》终于完成。成书之日,司马迁已是花甲的老人了。

史笔昭世

司马迁经受了肉体和精神上的极大痛苦,最终完成了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史记》,无论在历史上还是文学上,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特别是他遭遇不幸后忍辱负重,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的精神更为后人所敬重。

有意思的是,为了纪念司马迁,发现于1960年9月24日的小行星12620号,已命名为“司马迁星”。司马迁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人格将永远闪耀着不朽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