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奴隶制王朝,由周武王姬发于公元前1046年创建,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周王朝一共传国君32代37王,享国共计790年,其继承了夏商两代,是古代奴隶制度社会的鼎盛王朝。而在历史上,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其中东周以“三家分晋”为节点,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 周武王灭商建周
约公元前1046年,由于不满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周武王姬发率诸侯联军讨伐商纣王,牧野之战商军溃败,纣王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覆灭。
此后,周武王姬发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周武王姬发在建立周朝后,开始论功行赏,分封诸侯,据统计,周武王共分封了七十多个诸侯国,其将周朝土地分封给王族,功臣和贵族,不仅如此,前代王朝的后人,也得到了周武王的分封,如商纣王帝辛之子武庚封于朝歌,又封叔鲜、叔度、叔处为“三监”,以监视武庚的行动。这些诸侯需定期向朝廷纳贡,此外,还承担着维护朝廷,镇守四方的重任。
► 周公摄政,制礼乐,二次分封
约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姬发驾崩,13岁的太子姬诵继位,是为周成王。
周公担心年幼的周成王无法把持朝政,以摄政之名,暂代周成王处理朝政国事,是为“周公摄政”。
公元前1041年,周公摄政引发了部分诸侯的不满,三监(蔡叔度、管叔鲜、霍叔处)更是认为周公有篡位之嫌,到处散播谣言,与周公发生争执起兵叛乱,被分封的商纣王帝辛之子武庚认为这是个复兴商朝的大好机会,于是加入了三监的叛乱阵营,史称“三监之乱”
此后,周公在周成王的应允之下遣将出征,历时三年,将战乱平息,武庚及管叔鲜在战争中被杀,蔡叔度被流放,霍叔处被废为庶民。
叛乱平息之后,为维护天子的统治权,周公开始制礼乐,进行二次分封,史称“周公大分封”
七年后,周公为周成王举行成年礼,周公认为周成王已具备处理朝政能力,遂还政于周成王,自此退居二线,成为辅政大臣。
► 历代君王统治时期
公元前1021年,周成王姬诵驾崩,其子姬钊即位,是为周康王。周成王与周康王两位君王在位期间,周朝政权进入巩固时期,天下安宁,史称“成康之治”
公元前996年,周康王姬钊驾崩,此后周昭王姬瑕及周穆王姬满相继继位,两位君王在位期间,东征西伐,各地巡游,王朝疆土不断扩大的同时,也耗费了诸多财力,造成国库空虚,周朝实力渐不如前。
周共王姬繄扈继位后,周王朝的国势开始衰落,为此周共王采取了裁减军队,明法息民,和平外交的策略。同时,他废除原来的“土地国有,分封臣下”的旧制度,施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国家按规定向土地所有者收缴税金,这是西周王朝首次把土地私有合法化。
公元前900年,周朝第7代君王周懿王姬囏继位,此时周朝国势不断衰落,政治日趋腐败。
在成康昭穆时期,边境兴起的戎狄一直被压制,到了周懿王时期,边境西戎屡次进犯,周懿王被迫将都城迁往犬丘(陕西西安)。
到了公元前841年左右,周朝第10代君王周厉王姬胡执政,其在位期间,为改善周朝财政问题,推行新政,引发百姓不满,导致国人暴动。
当时,周厉王以荣夷公为卿士,并听从其建议,垄断社会财富及资源,为压制国人不满和非议新政,周厉王还命人监视国都百姓,违令者当场诛杀,高压政策下百姓苦不堪言,人人自危;在此期间,周厉王还多次征讨邻邦,借此获取财物。
最终,周厉王的高压统治彻底激怒了国都百姓,于是百姓组成义军,攻陷王宫,周厉王慌忙出逃到彘躲避,年幼的太子姬静在召国国君召穆公的保护下躲过一劫。
此后,卫国国君卫武公平息国都叛乱,召穆公则出面请卫武公代政,其则和周公的后人周定公一同辅政,史称“共和行政”。
而周厉王逃亡之后,终其一生不敢回到国都,公元前828年,周厉王病逝于彘,卫武公、召穆公、周定公共同扶持太子姬静上位,姬静是为周宣王。
周宣王执政初期,将国都迁回镐京,其勤勉于政,重用召穆公,尹国国君尹吉甫等人,取消了周厉王时期的弊政,并且放宽了百姓采樵渔猎的限制,经济得到复苏,重拾百姓对天子的信任。同时,周宣王先后平定了北之猃狁、西之戎狄、东之淮夷、南之楚国的叛乱,开拓了广袤的疆土,重现兴盛景象,史称“宣王中兴”。
周宣王在东征西伐的过程中尝到了甜头,便越发好战,于是继续率兵亲征南方。
然而,上天不会一直眷顾于他,在征讨南方的过程中,先是不敌条戎、奔戎,兵败中条山(今山西绛县)。此后,周宣王再次出征,又不敌申戎与犬戎的联军,兵败千亩,而这次周宣王差点把老命都给搭上。
周宣王连年的征战,也导致周朝国力损失惨重,周宣王为了弥补战争中的损失,又走上了他爹的老路,推行新政,征收赋税,这也导致了许多诸侯和百姓的不满,信任度急剧下降。
在鲁国君位继承的问题上,周宣王则肆意干涉,要求当时的鲁国国君鲁武公“废长立幼”,这种于礼不合的操作,引发朝廷内外的诸多非议,但周宣王一意孤行,在鲁武公死后,硬是把鲁武公次子扶上鲁国国君之位,是为鲁懿公。
这种不符礼数的做法令鲁国人非常不满,鲁武公长孙伯御更是借机杀害鲁懿公,以嫡长孙的名义继承鲁君之位。
周宣王得知后非常愤怒,于是领兵讨伐鲁国,杀死伯御,立鲁懿公的弟弟为鲁孝公。
天子带头违反礼法,把诸侯和百姓的心都凉透了,此后,周宣王很难再得到百姓诸侯的信任和臣服,内部矛盾加剧!
周宣王一手打造的中兴局势,就这样毁在了自己的手里。此后,周朝国势进一步衰落,但外患的势力却不断壮大。
►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公元前781年,周宣王之子姬宫湦继位,是为周幽王。
周幽王在位期间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化,其延续父亲周宣王的治国之策,并且沉湎酒色,不理国事,为政贪婪腐败,重用奸臣主持朝政,加重对百姓的剥削,激起百姓怨愤。
在此期间,褒国国君褒珦不停劝谏周幽王,却遭到周幽王的囚禁并打算施以重刑,据说,褒珦的儿子将褒国最漂亮的女人褒姒献于周幽王,褒珦才得以保全性命。
周幽王对褒姒一见倾心,自此沉迷女色,后来,褒姒为周幽王生了个儿子,取名伯服。周幽王大喜,废嫡立庶,废黜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改立褒姒,伯服为太子。
百姓和诸侯听闻此事,都感到不可思议议论纷纷,而这也让申后的父亲申候对周幽王愤怒至极,并且导致了申国与褒国失和多次发生冲突。
不仅如此,为搏的高冷的褒姒一笑,周幽王更是多次上演了“烽火戏诸侯”的戏码,近郊的诸侯一开始都以为国都有难,纷纷率兵前往国都救援,但一次次的落空和被耍,各诸侯异常愤怒,再也不信任周幽王。周幽王因此看到了褒姒的笑容,但同时,也加快了其死亡的步伐。
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缯国、犬戎攻打周幽王,犬戎更是将国都镐京围的水泄不通,而周幽王听说犬戎兵临城下,赶紧安排人点燃烽火呼叫支援,但是再也没有诸侯愿意相信他了。
于是犬戎破城而入,血洗国都,周幽王及太子伯服被杀于骊山之下,其最爱的女人褒姒被抓之后,自缢而死,存续了275年的西周自此灭亡。
► 平王东迁
周幽王被杀后,申候及郑、卫、晋等诸侯拥立太子姬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
但与此同时,周平王是由申候扶持而即位,不免有“认贼作父”之嫌,部分大臣及诸侯并不愿意拥戴他,而虢公翰等王朝大臣立王子余臣为王,史称周携王,这样便出现了“二王并立”的局面。
公元前770年,即周平王即位后的第二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周平王将国都迁至洛邑,史称“平王东迁”。
平王东迁是中国历史上首次被夷狄入侵后的迁都事件,也是周王朝两段历史的分野,亦是周朝国势的转折点,周平王东迁前的周朝是为西周,东迁后的周朝是为东周。
周平王东迁前,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周朝国势鼎盛;周平王东迁后,周朝国势衰微,周天子无力自保和抗拒外族入侵,须依赖诸侯国保护,诸侯相继称霸为王,开启春秋战国时期。
而平王东迁洛邑,最直接的原因是犬戎入侵镐京后,大肆烧杀抢掠,国都已变得残破不堪,并且镐京附近自然灾害严重,民间困苦不堪,这被认为是不祥之兆。之所以选择洛邑作为新王都,是因为洛邑曾经是镐京的陪都,当时是周公为控制殷商遗民所建,是一座完整的国都,对周平王来说,洛邑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平王迁都时,因国力受损,周王室极为贫困,出面拥护的是秦国、晋国和郑国,当然这其中也是有诸多交换条件。
秦国在周孝王之时,以养马功臣得到封地,但并不是诸侯国。而平王东迁,秦国距离镐京最近,非常适合担任拥护之大任,秦国的秦襄公也想以此获得周王室的认可,提升自己的地位。此后,秦襄公因迁都有功,并且在犬戎攻打周朝时,作战得力,于是秦襄公提升为诸侯,赐封给他西戎攻占的岐山以西土地,秦国从此开始发展起来。
而晋国和郑国协助平王东迁,则是为了分得王政并且换取更多封封地,晋国更是与周平王达成协议,帮助周平王除掉周携王,与平王平分政权。
东迁成功之后,周平王在郑武公、晋文侯的辅佐下,勉强支撑残局,在公元前750年,晋文侯帮助周平王除掉了周携王,结束了二王并立的局面。
► 郑庄公称霸
郑国在周平王东迁以后,积极服侍周王室,但同时,郑武公、郑庄公父子先后把持了王朝的大政,郑庄公在解决郑国内部矛盾的同时,更是利用出任王朝卿士的有利条件,常常借王命大肆扩张,使郑国成为春秋初年一个强国,号称小霸。
周平王眼看郑庄公的势力越来越大,危机感满满。于是周平王逐渐起用虢公以削弱郑庄公的权力,这就让郑庄公的很不高兴。但周平王在很多事情又必须依赖郑庄公,因此为了安抚郑国,发生了“周郑交质”的事件。
公元前719年,周平王驾崩,周桓王姬林(周平王姬宜臼之孙)即位。
周桓王对郑庄公极不信任,于是继续起用虢公取代郑庄公在朝之职,郑庄公不满,于是两次派人抢割周王室的麦子,周郑关系进一步恶化。
到了公元前717年,郑庄公入朝,周桓王因为郑国擅自领军收割王室的麦子,于是不以礼接待郑庄公,郑庄公不满周王的做法,在公元前716年未有禀告周王便和鲁国交换领土。
这一来二去,双方矛盾越积越深。但此时的中原,就数郑国最强,周王室很大程度上得依靠郑国勉强存活,当时周朝建立的礼乐制度没有完全崩坏,周王室在各诸侯国面前还能保持着仅有的颜面,因此,周桓王也并不服软。
但郑庄公具备超高的政治敏感度,他很清楚周王室此时早已经是绣花枕头,所以根本没有把周桓王放在眼里,他只是在等一个机会。
当时,郑庄公还是周桓王的卿士,有资格参与周王室的决策,郑庄公于是拉起天子的大旗,把周边中小国家都打了个遍,周桓王对此也无可奈何。
到了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终于和郑庄公翻脸了。周桓王对郑庄公实行强硬政策,削弱其对王室的控制,免去了其卿士之职,郑庄公彻底不再朝见周王。此后,周桓王率陈、蔡、卫等国军队正式讨伐郑国,郑庄公亲率大军抵抗,两军交战于繻葛。
繻葛之战,对于周桓王和郑庄公来说都是个机会,其政治意义远大于战争本身。
可惜的是,周王的联军不敌郑军,周桓王更是在此战中被郑国将领祝聃射中肩膀,只能仓惶逃窜。原本祝聃想乘胜追击,但被郑庄公阻止了,对于老谋深算的郑庄公而言,如果不给周王室留点面子,恐怕就要成为众矢之的了。
此后,郑庄公更是派人慰问周桓王及联军将领,多少有点得了便宜还卖乖的感觉。
但繻葛之战,让周桓王认识到,其王室力量与郑国差距悬殊,也意味着周天子的权威扫地,难以主导天下之秩序,周王室建立的礼乐制度开始崩坏。
各诸侯国通过繻葛之战也清醒的看到,周王室已经没落,徒有天下共主之虚名,只要你自身实力够强,完全可以不把天子放在眼里。
在这场周桓王与郑庄公的政治博弈中,明显郑庄公的政治手段要更为高明,随着郑国日益强大的国力加之其对王室的贡献,郑庄公已经不满足于现有的政治现状。
而通过其对周王室的了解,郑国与周王室互换人质,抢收周王室麦子,不朝见周桓王等一系列手段,一次次的试探周王的底线,或许繻葛之战也在郑庄公的预料之中,其也需要这个机会,需要这场战争的胜利在诸侯国中树立权威。郑庄公的成就,预示着大国争霸时代的到来,周王室失去了对诸侯国的管控能力。
► 春秋战国群雄争霸
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东周前半期,是为春秋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性大分裂时期。
此时天子的势力严重削弱,王室直辖的“王畿”,在戎狄不断袭扰和诸侯不断蚕食下,缩小的只剩一丁点,并且天子在政治和经济上十分依赖诸侯,天子有名无实,各诸侯利用王室的旗号,不断壮大自身实力,周王朝建立在宗法制和井田制基础上的奴隶制度开始瓦解,出现了“礼坏乐崩”的动荡局面。
诸侯群雄纷争相互征伐,天下大乱大国兼并小国的情况屡屡出现!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更是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
春秋中期,出现了一个比较和平的时期,公元前546年,由14国参加的第二次“弭兵之会”达成协议,战火暂时得以平息。
而长江流域吴、楚、越三国之间却多次爆发霸权之争。在一些诸侯国的内部,贵族势力强大起来,开始向国君争夺权力。而新兴的诸侯大国,先后取得霸主地位。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二十四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之,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次,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
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东周后半期,是中国的战国时期。
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韩赵魏三家分晋后,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在战国时期,战争非常频繁。据统计,从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战争二百三十次。而战争一旦打起来,交战双方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可谓非常之混乱和激烈。
而对于东周的后半期,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基本上没有什么存在感,周天子更是徒有虚名,各诸侯更多是的打着周天子的旗号,“尊王攘夷”号令天下,争夺霸主。
► 周朝灭亡
公元前440年,周考王分封其弟姬揭于王城,建立西周国。
公元前367年,周公国公子根叛乱,赵国与韩国支持公子根,逼周显王封姬根于巩。
建东周国,至此,周朝王畿分属西、东两周公国。
公元前256年,秦灭西周公国,周赧王病逝,东周灭亡。
到了公元前249年,秦相吕不韦又带兵灭掉东周公国。
此后,秦国先后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