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重磅发布后,市场对于《行动方案》的落地计划和安排、如何进一步服务企业“走出去”、《行动方案》有哪些首创性的政策探索颇为关注。
4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介绍《行动方案》相关情况。第一财经在发布会上了解到,方案的出台是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迈向更高阶段的重要举措,在我国金融对外开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人民银行副行长陆磊在发布会上指出,《行动方案》紧紧围绕两个核心要点展开:一是突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二是聚焦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他强调,《行动方案》推出系列金融支持政策,形成赋能企业“走出去”的强大支撑体系,有利于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化水平,持续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更好地服务金融强国建设。
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伟在发言中表示,上海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上海自贸试验区具备先行先试的制度优势。将全力配合金融监管部门抓紧推动《行动方案》的落地落实,确保每项举措都能转化为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红利,更好服务企业跨境展业兴业,为企业全球化发展注入更多的金融“活水”。
陆磊:不断优化跨境金融服务政策工具箱
在当前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陆磊表示,近年来,企业“走出去”的需求日益迫切,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分散单一市场风险,推动产业升级,优化全球资源配置;另一方面,以含金量更高的商品服务与技术,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实现互利共赢。在此过程中,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已经超越了单一融资,需要金融机构提供“投融资+风险管理+咨询”的一体化金融解决方案,针对不同市场和产业特性“量体裁衣”。
2024年,上海跨境人民币收付总额达到29.8万亿元,同比增长30%,占全国业务总量的47%,这不仅是上海对标国际规则、深化金融改革开放的重要体现,更是中国金融体系深度融入全球市场的重要标志。
不过,陆磊也表示,应该看到,与金融强国目标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差距,需要在找准短板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和提升。
陆磊介绍,《行动方案》着眼于更好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特殊作用,支持各类主体更加安全、便捷、高效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从提高跨境结算效率、优化汇率避险服务、强化融资服务、加强保险保障、完善综合金融服务等五方面提出了18条重点举措,对上海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更好服务企业“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
陆磊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将不断优化跨境金融服务政策工具箱,形成更加适配外向型经济的金融体系,持续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吴伟:为金融制度型开放试制度、测压力、探新路
对于上海将如何推进《行动方案》的落地,吴伟给出了具体路径,包括完善推进机制、做细做优服务、加强制度保障,放大金融的“护航”力度。
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调整,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出海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上海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上海自贸试验区具备先行先试的制度优势。
“下一阶段,围绕企业出海的新需求,上海市将立足落实国家战略、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国家金融安全,以《行动方案》出台为契机,持续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稳步扩大金融领域的制度型开放,更好地为国家试制度、测压力、探新路。”吴伟表示。
在完善推进机制方面,吴伟介绍,在制定《行动方案》过程中,形成了上海金融服务企业走出去的定期调度机制,组建了包括市政府部门、中央在沪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等组成的工作专班。同时还组建了由全市主要金融机构专业人士参与的专家人才库。还将继续完善相关的制度机制,强化上下贯通、条块协同,加快推进各项创新举措落地,形成一批创新产品和案例。
比如,新推出的“汇率避险政策性担保”业务,企业无须缴纳保证金即可办理人民币与外汇衍生产品相关业务,能够帮助企业有效、低成本地规避汇率风险。
其次,做细做优服务,更好地服务企业需求。另外,加强制度保障,放大金融的“护航”力度。此外,还将发挥金融机构对专业服务业的龙头牵引作用,整体带动法律、仲裁、会计审计等专业服务机构一起走出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专业服务合力,助力企业在国际市场行稳致远。
吴伟表示,下一步,将推动上海跨境金融服务能级再上新台阶,向世界展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开放、包容的特质,在金融高质量发展和金融强国建设中体现上海的担当。
王信:多项政策先行先试
立足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是“走出去”企业的核心诉求。《行动方案》以业务流程优化和技术赋能为支撑,兼顾效率与安全,有四个方面的亮点。
多项政策先行先试是亮点之一。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表示,《行动方案》在依法合规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便利化举措,为在其他地区复制推广提供“上海经验”。
例如,试点通过再贴现窗口支持人民币跨境贸易再融资,这项举措已于2024年12月在上海正式启动,可助推缓解外贸企业融资难题、盘活内外贸资产,激励引导商业银行进一步提升对外贸企业的支持力度。
另一亮点是优化业务流程。据王信介绍,《行动方案》提出了一系列优化流程的措施,力求为“走出去”企业构建一个安全、便捷、高效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金融服务环境。
在创新产品和服务方面,《行动方案》针对企业融资、外汇风险管理等多个场景进行产品创新。
王信举例称,支持银行不断增加境内市场人民币外汇衍生品种类,开发汇率避险专项担保产品,由财政提供担保费补贴。《行动方案》还支持具备条件的银行参照国际惯例,探索在上海自贸区为“走出去”企业提供非居民并购贷款服务,将贷款金额放宽至并购交易价款的80%,期限也延长到10年。
在数字化赋能方面,《行动方案》将显著优化“走出去”企业跨境融资、结算、风险管理等环节的业务效率与体验。
尹江鳌:支持将上海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再保险中心
金融监管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司长尹江鳌表示,金融监管总局以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为重点,积极推进再保险中心建设,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主要体现在制度、机构、业务三个方面。
其中,机构的集聚已经初具规模。“同意上海保交所在上海临港新片区设立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这是一个实体机构,进行专业化的运营管理,积极推动再保险运营机构入驻登记交易中心。”尹江鳌说。
据介绍,截至2025年3月末,已有22家再保险运营中心和再保险的经营机构在上海临港设立。
尹江鳌表示,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持续强化与有关部门和上海市政府等的协调配合,积极推动建设要素聚集、业务集中、交易活跃、规则完善的登记交易中心,支持将上海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再保险中心。
陈之为:为企业面临的外汇风险保驾护航
《行动方案》在推动“走出去”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方面,重点聚焦强化融资服务和外汇风险管理能力。
国家外汇局外汇研究中心主任陈之为表示,为支持“走出去”企业不断拓展海外布局,外汇局提供多项融资便利措施满足企业资金需求的同时,也为企业拓展海外市场面临的外汇风险保驾护航。
据介绍,此次针对服务“走出去”企业出台的政策包括:一是优化外债登记管理和跨境担保流程,更好满足境内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银团贷款需求;二是拓展境内外双向融资渠道,支持具备条件的银行探索研究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为“走出去”企业提供非居民并购贷款服务;三是开发多样化汇率避险产品和服务,鼓励更多银行接入“银企外汇交易服务平台”直接报价,便利各类企业开展外汇业务。
苏赟:探索试点特殊情形,外债项下行政许可业务下放银行办理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相继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的金融举措。在自由贸易账户方面,已为4.7万多个客户提供了便捷、灵活的金融服务,累计办理跨境收支总量近260万亿元,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经验”。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苏赟表示,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将持续推进跨境金融领域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以科技金融、绿色金融为重点,配合总行总局研究制定绿色外债政策、提高科技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额度,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五篇大文章”的能力,探索试点特殊情形外债项下行政许可业务下放银行办理,鼓励和支持首创性、集成性探索政策在上海率先落地,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迈向更高能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