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心一处旧改基地沿街,几年前曾因作为一部电影的民国时期外景拍摄地而闻名。然而,这处20年前就被列入旧改的基地,至今仍处于“开发等待期”,原因竟是开发商在3年前没钱了,导致项目被迫暂停。住在老旧房屋里的居民翘首以盼,如何走出困局?
4月9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上海金融法院获悉,近日,该院成功执结了一起涉案标的额近50亿元的案件,并通过府院联动,促成房地产开发企业、银团及新投资方达成和解,促进开发商股权重组,盘活这处旧改项目。
多次对簿公堂
2004年,该地块开启城市改造序幕,承担该旧改项目的房地产开发公司与四家金融机构组成的银团签订旧区改造银团贷款合同,银团依约相继投放贷款44亿元。在居民动拆迁工作中,开发公司先后投入70多亿元。
就在最后7户居民即将达成搬迁协议的时刻,房地产开发公司却因资金周转困难,无法按照贷款合同约定履行还款义务,旧改项目被迫暂停。
无奈之下,曾经以银企合作方式共同支持旧改项目的“战友”,成为多次对簿公堂的当事人。案件最终在上海金融法院进入执行程序,银团作为申请执行人,将房地产开发公司及其股东列为被执行人,加上历年逾期利息,执行标的额已近50亿元。
经上海金融法院核查研判,旧改基地因尚未完成动拆迁而无法办理土地产权证,除开发公司的股权外,并无其他可直接处置的财产。而股权评估价值也仅有15.9亿元,远低于近50亿元的执行标的额。
“该案如果实施股权拍卖的常规手段,难以达成最佳执行质效,双方也都难以走出困境。”经多次约谈了解,作为该案承办人的上海金融法院执行局副局长金殿军表示,于银团而言,产生巨额不良贷款的风险并不能消减,而对房地产开发公司来说,仍极可能长期背负巨额债务。
鉴于双方均具备较强的市场资源整合调配能力,以及都有达成执行和解的意愿,在法院建议、协调和督促下,双方重启“商业谈判”。然而,双方始终拿不出满意的和解方案,案件陷入困局。
组成新银团
该案执行立案后,上海金融法院与属地区政府对接,了解旧改基地当前规划推进情况。事实上,旧改迟迟不能推进,属地政府也倍感压力。
属地区政府还反馈了风险隐忧:如果不得已拍卖股权,买受人可能并无资金实力继续投入旧改项目,也可能会出现控股不开发、“倒项目”等不可控市场行为,乃至造成旧改项目无限期搁置。
执行团队通过核查论证后评估,其实该旧改项目仍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加之前期已有巨额投入为基础,引入第三方资金重组开发公司仍有很大希望。
终于,在属地区政府的协调和各方努力下,由十余家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组成的新银团,愿意作为第三方新投资人提供逾80亿元纾困资金,其中约50亿元用于开发公司所有股东股权出清,以确保本案所有债务清偿,约30亿元则用于旧改项目后期投入推进。
接下来的5个月里,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和第三方新投资人进行紧锣密鼓的接触洽谈,就开发公司股权的解冻、转让、重新质押以及资金支付等复杂事项,形成了初步的执行和解协议。
然而,就在各方即将签订执行和解协议的关键时刻,开发公司的一个控股公司又起内部争议,行使了“一票否决权”。
以拍促和
在各方情绪即将降到冰点之时,上海金融法院执行团队分析,被执行主体内部利益关系并不协调,才出现了“因小失大”、罔顾法律后果的情形,“必须扭转被执行主体‘不协调’‘不作为’给案件带来的整体被动局面。”
上海金融法院果断决定开展股权司法拍卖,并向被执行人充分释明法律后果:因开发公司也是被执行人之一,待具备执行条件后还将对开发项目予以处置。与此同时,股权拍卖公告对此也做了全面披露,告知竞买人股权所在公司对本案所涉及的全部债务应承担清偿责任;股权所在公司负责开发旧改项目地块,应遵守法律法规及行政管理规定,如未能按照合同约定或未如期开发,应承担相应违约责任等风险提示。
拍卖公告发布后,面对股权变动的不可预测性,开发公司及股东感受到了迫在眉睫的压力,内部紧急重启会商,在形成一致和解意见的基础上,与申请执行人、第三方新投资人接触洽谈,希望尽快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并向法院申请撤销股权拍卖。
执行和解协议相关事宜终于全部敲定。就在股权正式上拍的前一天早上9点,申请执行人4家金融机构、被执行人6家企业都来到法院,递交执行和解协议并作笔录,法院依双方申请,撤回拍卖公告。
针对和解协议涉及事项复杂的情况,法院全程跟踪监督各方当事人,严格履行协议约定的时限和条件,并在随后不久,在府院协调下,执行团队协调三方,来到属地区市场监督部门,现场办理股权解冻、转让、质押等工作,最终,和解协议的约定事项全部履行完毕,近50亿元债权全额兑现。
澎湃新闻记者 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