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瞭望丨从“摇瓶子”走向“开厂子”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2 10:52:00    

这些“技术经理人”不仅要有相关领域的专业背景,还得是懂市场、懂法律、懂融资的复合型人才,对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实行“动态跟踪、清单管理”,全程参与项目的方案论证、价值评估、协议起草、项目落地等过程

湖南长沙一家初创企业的研发人员在 实验室“摇瓶子 ”(2025年3月10日摄)白田田摄

在实验室里“摇瓶子”,报了课题、发完论文,成果与市场却“互不认识”?到了关键的中试环节,找不到地方“上罐子”?好不容易可以批量化生产“开厂子”,融资、订单等一连串问题又接踵而至?

对于很多科研团队和初创企业来说,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创新之路并不平坦。近年来,制造业大省湖南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针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难点、堵点,持续优机制、搭平台、强支撑,力求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得更加“丝滑”。

既要“走出深闺” 又要匹配市场

长期以来,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很多项目在实验室里“摇瓶子”做了几年,最后止于发论文。既要让实验室成果“走出深闺”,又要让其更好匹配市场,这是成果转化的“最先一公里”。

湖南长沙岳麓山下,多所重点大学聚集,形成了很好的科研氛围。从中南大学岳麓山校区西校门出来,一脚便踏进中南大学科技园。“出了校园,就进了产业园”,不少人以此形容这里科技成果转化的便捷。

在中南大学科技园,活跃着一支30人左右的“技术经理人”团队。他们很少待在办公室里,而是一边跑到大学教授的实验室里,寻找好成果、好项目,一边到处跑企业,找合作方。不论是大学教授还是企业老板,他们都能“说上话、聊上天”。

这些“技术经理人”又被称为“技术红娘”,不仅要有相关领域的专业背景,还得是懂市场、懂法律、懂融资的复合型人才,对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实行“动态跟踪、清单管理”,全程参与项目的方案论证、价值评估、协议起草、项目落地等过程。

中南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喻晓峰说,以中南大学为例,每年新增的科研成果有1000项左右。“技术经理人”常态化征集、多维度筛选成果转化项目,包括是否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是不是企业和市场所需、是否获得相关奖励以及以往产业化效果等等。

经过筛选,某项科研成果在转化之前,还要按照“622”的比例组织评审,其中60%是相关行业的专家,20%是来自企业的产业顾问,20%是来自金融机构的资本顾问,评审结果将成为供需双方的重要参考。

“建立全流程服务机制,搭建技术转移网络,让高校科研的触角延伸到全国各地。”喻晓峰说,通过线上及线下多渠道,中南大学科技园已发布有转化前景的成果400多项,科研成果转化比例不断提高。

去年以来,湖南省工信厅还创新开展校企合作“双进双转”活动,即推动企业带着问题走进高校、高校专家团队带着成果走进企业,征集企业技术需求清单、高校科技创新成果清单和校企合作专家团队清单。

湖南省工信厅科技处副处长李瑞说,2024年,“双进双转”活动促成校企合作项目415个、合同金额4.8亿元,未来三年有望新增产值160亿元。

与此同时,企业内部的创新活动也日趋融合。位于湖南湘江新区的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研究院,金色玻璃幕墙熠熠生辉,其寓意是“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家企业的科技创新基本“聚合”在这栋四层高的研发大楼里。

四楼是研发人员的办公场所,也是形成创意的地方;二楼是材料分析中心和电池技术中心,用于金属回收技术以及前驱体和正极材料的研发、分析和测试;三楼是进行小试和中试的实验中心,共有设备130余台。

在95后研发工程师冯鑫看来,研发大楼不只是物理空间打通了,更是集研发、生产、协作、创新于一体的生态系统。他告诉记者,传统研发工程师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和数据分析上,现在研发人员的职责远远超出了这些范畴。

“研发不仅是‘想点子’和‘摇瓶子’。”冯鑫说,还需要深入后端的样品制备、测试以及批量化生产的每个环节。只有真正了解生产和应用场景,才能更好地指导研发方向,确保实验室成果能够顺利转化为实际产品。

搭好中试“桥梁” 打通关键一环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中试环节“上罐子”是关键一环。前几年记者在湖南采访时,不少科研团队无奈地说,冶金、材料等学科是湖南高校的“王牌”,其科研成果转化一般遵循“小试-中试-量产”的过程,但苦于在本地找不到合适的中试基地,有的成果不得不“远走他乡”。

湖南省科技厅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处副处长王帅说,为了破解“中试之困”,湖南聚焦“4×4”现代化产业体系,已布局36家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谋划布局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为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提供“成果遴选识别、可行性评估及产品试制、质量检测”等服务,打造成果孵化服务体系。

石化产业是湖南“4×4”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传统板块”。长期以来,受制于中试基地小而零散、资金投入不足,这个传统产业难以走上科技创新的“快车道”。

2024年10月,湖南省首个化工中试基地在岳阳市云溪区挂牌成立。岳阳市云溪区区长、绿色化工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蒋春艳说,通过对发达地区的考察研究和对比分析,云溪区将现代石化中试基地定位为推动石化产业技术转化、提供共享服务、培养产业人才、深化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技术优化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平台。

面向能源材料、智能制造、有色金属等行业领域,中南大学科技园推行“1中心(学校)+N个专业化中试基地”模式,探索“技术研发(学校实验室)-转化孵化(科技园)-中试验证(中试基地)-产业化壮大(产业园)”转化路径。

喻晓峰介绍说,在长沙、株洲、郴州等地,中南大学科技园与地方政府、园区共建中试基地,同时组建约有20名成员的中试工程师团队。这个团队要紧密对接学校“技术端”,还要全程参与技术路线制定、工艺流程设计、中试生产等各个环节。

“产品只有在中试线上得到验证,才能在工厂放大生产。”湖南智电谷新能源技术研究院负责人刘鑫宇说,新能源材料领域的一个中试基地至少需要1000万元投资,而创业团队往往没有资金来源。研究院通过建立中试基地,来孵化创新项目、聚集高层次创新人才。

望城经开区经济合作局局务委员贺仲康说,对于这类中试基地,园区给予全方位政策支持,包括土地腾笼换鸟、人才引进、基金投资入股等。近期,由社会资本、园区共同出资,研究院还将成立专门的产业孵化基金。

“智电谷”既是中试基地,更是孵化平台。每个项目采取“一名博士+一个团队”的模式,博士以“资金+技术”入股,“智电谷”和平台在技术、资金、中试场地、设备等方面给予支持。2023年以来,“智电谷”已引入5名博士,这意味着孵化了5个项目。

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项目是“智电谷”孵化的首批项目之一。项目技术研发负责人鄂志韬说,他在2023年博士毕业后,放弃进入“大厂”的机会,选择来“智电谷”创业。刚开始,团队包括水电工在内只有5个人,大家挤在一间会议室里办公,但很快搭建起小试、中试和检验平台。

去年9月左右,这个项目的中试产品性能通过内部测试,达到行业头部水平;到了年底,下游客户认证通过。鄂志韬说:“现在心里有底了,说明我们的技术在市场上是可行的,下一步就可以推进产业化了。”

完善产业支撑 孵化“种子企业”

从“上罐子”到“开厂子”并不容易。到了产业化阶段,科研团队和初创企业要解决资金、产线、订单等问题。

——“一笔资金”。相比于“上罐子”,“开厂子”所需资金成倍增长。很多创业者说,他们对于自己的技术有底气,却往往为融资发愁。在金融业相对落后的地区,这一问题更突出。

为此,湖南持续优化升级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政策体系,推进设立金芙蓉科创引导基金,支持“投早投小投未来”,力求补齐金融短板。

日前,湖南省金芙蓉基金科创生态联盟成立,进一步对科创企业“抱团”赋能。这个联盟采取“1个联盟平台+20个首批科技创新主体+N家支撑服务单位”的模式,构建了“资金+政策+孵化+金融+产业+资本市场”六位一体科创服务生态体系。

财信金控董事长周建元说,在初创企业“0-1”“1-2”“2-N”发展关键阶段,联盟将为初创企业提供从资金支持、技术指导到市场拓展的一站式孵化服务,成为科创资源与金融资源的“连接器”、产融结合的“加速器”、创新生态的“倍增器”。

——“一条产线”。做科研是“长板理论”,在100个样本里只需挑一个最好的;而产业化要求99个都是好的,才能真正量产,遵循的是“木桶理论”,需要从技术、工艺到成本的全方位支撑。

在全国“百强县”湖南省宁乡市,先进储能材料是其优势产业,各种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同时又面临迭代快速的压力。宁乡市工信局局长张毅说,当地通过搭建大学教授与企业生产之间的科创桥梁、代建厂房、降低用电成本等举措,帮助企业快速投产、降本增效,让技术成果尽快变现。

位于宁乡高新区的湖南钠邦新能源有限公司建设了一条千吨级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量产线。该公司副总经理首卫说:“园区将闲置的老厂房进行修缮,配备好电力设施,再租给我们这类初创企业,我们只需购置设备便可以开厂子,大大减轻了前期投入的压力。”

——“一个订单”。“新技术、新产品不错,但客户不愿‘吃螃蟹’。”这是很多初创企业在开拓市场时遇到的现实问题。近年来,湖南多地纷纷举办产业链供需对接会、产销对接会、应用场景对接会,持续支持首台套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等“五首”产品,帮助企业寻找机会、开拓市场。

依托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不少初创企业打开了“市场之门”。作为湖南省生物医药与生命科学产业链“链主”企业,楚天科技通过人才引进、股权合作等方式,引入楚天源创、楚天微球、楚天思优特等10多家中小企业,并借助“链主”的订单资源和营销网络,让这些企业的订单有了保障。

“技术为王之后,还要‘渠道为王’。”主要生产蛋白质分离设备的楚天源创总经理肖立峰说,以前单打独斗,企业小、品牌弱,很多大项目招投标的门都进不去,年产值长期在1000多万元徘徊,而现在年产值增长到三四亿元。

从一笔资金、一条产线、一个订单着手,地方政府的产业发展思路也在转变。望城经开区产业发展局副局长刘双富说,以前注重招大引强“摘果子”,现在更加强调“培优育强”,只有打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才能让“种子企业”长成大树。

(《瞭望》2025年第1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