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屈昌雷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这是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重要政治命题和重大时代课题,明确了要“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的政治要求和战略布局。“清醒”源自理论上的清醒,“坚定”源自政治上的坚定。全面加强政党能力建设是党能够时刻保持清醒和坚定,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治本之策和必由之路。
中国共产党在提升政党能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些优势来自百余年艰苦奋斗的历史经验,涵养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实根基,生成于保持清醒和坚定、推进自我革命的历史主动。这些独特优势集中体现在厚重的奋斗底蕴、强烈的忧患意识、深厚的群众基础、胸怀天下的广阔视野和理论创新的历史自觉等多个方面。
厚重的奋斗底蕴
党是经历千锤百炼才发展壮大起来的,有着厚重的奋斗底蕴。党成立于近代以来最为黑暗的历史时期,创造了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遭遇到文明难以赓续的深重危机,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被各种反动势力疯狂打压,承担起推翻“三座大山”,拯救民众于水火的历史使命。一百多年来,“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不断进取,成功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在奋斗中实现了对社会秩序的重构和对人民信仰的重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不懈奋斗、始终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历史最为厚重的底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进行全面梳理和深刻总结,形成了党的历史上第三个重要“历史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为党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赶考路”和“奋斗路”打下坚实基础。
强烈的忧患意识
党始终有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强烈忧患意识,有着“打铁必须自身硬”的清醒认知,有着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始终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加强自身建设,确保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1945年,毛泽东同志与黄炎培著名的“窑洞对”,给出了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治乱兴衰周期率的第一个答案,那就是民主,由人民来监督政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作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的清醒判断,“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赶考之路在主题上的一脉相承和内容上的与时俱进”。党以“进京赶考”的警醒和自觉,用好“党的建设”这一保持清醒和坚定的制胜法宝,以清除痼疾的坚定决心和“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持久恒心,“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终于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破解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为走好新时代的“全面从严治党之路”打下坚实基础。
深厚的群众基础
深厚的群众基础是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政治优势,源自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着“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的坚定信念,始终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群众对政党的认同和信任是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正是因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够为广大群众所充分理解、认同和支持,党的执行力才能够破解经过层层传导而逐渐递减的悖论。正是因为有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赞成和广泛支持,党才能够广泛凝聚社会各界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逐渐破解发展中的“大题”和“难题”。正是因为有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和帮助,坚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党才能够及时发现工作中的偏差和问题,进而不断汲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凝聚起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广阔的天下视野
中国共产党是善于把握世界大势和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的光辉典范,是真正“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党在百年奋斗中锻造了胸怀天下的政治品格,有着坚持借鉴和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决心和气魄,这是党提升政党能力的又一独特优势。中国共产党是在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下建立起来的,始终坚持在世界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大势中审视自身民族解放运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对世界格局深刻洞悉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为党在剧烈变化的世界局势下制定正确的对内对外政策打下了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有着清醒认知,作出“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的正确判断,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加快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强力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坚定的理论创新
只有久经磨难的政党才能懂得指导思想正确的弥足珍贵,只有始终坚持正确思想指导的政党才能稳步发展壮大。坚定的理论创新自觉和强大的理论创新能力是党提升政党能力的又一独特优势。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不动摇,坚定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动摇,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又一个新飞跃。党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吸收马克思主义的精华,又巧妙地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实际之中,并坚持发展和运用中国具有丰富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最大的具体实际,使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中国始终保持着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