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农村“五治”绘新景 美丽乡村展新颜!贵阳贵安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09:40:00    

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贵阳市等地考察,希望大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把乡村振兴搞得更好。殷切的嘱托久久回荡在多彩贵州,凝聚起催人奋进的实干力量。

建设美丽乡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近年来,贵阳贵安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聚焦“小切口、大民生”,将农村“五治”(治房、治水、治垃圾、治厕、治风)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抓手,以一年又一年的工作新成效换来一幅又一幅美丽乡村新画卷。

精准“治房”乡村旅居产业旺

高峰镇王家院村、普马村入选贵阳市乡村旅游重点村;马场镇普贡村入选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高峰镇栗木村-普马村农村“五治”集成暨旅居带形成;马场镇滥坝村、普贡村,湖潮乡车田村、平寨村,高峰镇王家院村、栗木村,党武街道龙山村、茅草村8个“四在农家·和美乡村”试点推进……近年来,贵安新区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契机,持续巩固拓展农村“五治”建设成果,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高峰镇栗木村作为贵安新区农村“五治”集成暨旅居带中的重要乡村之一,近年来全力推进“治房”工作,大力实施农房庭院改造工程,开展环境绿化美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农村整体风貌,进一步将当地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动力,同时也为产业发展带来机遇。目前,该村的山地越野挑战赛事正吸引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前来,这也为当地发展民宿提供了机会。

栗木村采取民宿协会负责统筹运营事务、村集体专注于对接公共资源的方式,双方协同合作,并积极探索“9361”利益联结机制,即民宿收益的93%归民宿主体,6%由民宿协会用于日常管理及活动组织,1%归属村集体,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形成示范效应,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栗木村的发展变化,是贵安新区以农村“五治”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成效之一。据了解,在“治房”方面,2024年贵安新区共完成宜居农房改造294户、整治农村“空心房”200栋;在“治水”方面,累计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333套,完成84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黑臭水体动态清零,生活污水治理率达71.43%;在“治厕”方面,新(改)建农村户厕9014户,农村公厕行政村全覆盖,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9.75%;在“治垃圾”方面,农村垃圾收运体系正常运行率99%以上,垃圾收集收运设施齐全;在“治风”方面,探索村文明积分制试点20个,滥办酒席的现象明显减少,村民们积极主动参与文明乡风建设。

乡村旧貌焕新颜,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带动了乡村旅居产业发展,助力村民增收致富。近年来,贵安新区依托万亩樱花园、2万余亩果树、4000余亩羊艾茶场等资源,大力推进“赏花+”“采摘+”“茶旅+”等模式,进一步丰富农旅业态,打造融观赏游玩、生态休闲、采摘制茶、科普研学、采摘体验和农耕文化于一体的农旅综合体,不断拓宽农业产业链条,把“流量”变“留量”,让绿水青山成为旅游的“靠山”,让美丽环境转变为实实在在的美丽经济。

从规范农房建设,到保障用水安全、治理垃圾污水、提升厕所品质、弘扬文明新风,贵安新区统筹城乡发展局始终将农村“五治”作为推动“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增进农民福祉的重要抓手,坚持将农村“五治”工作一张蓝图绘到底,紧扣“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目标,持续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切实带动实现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

深度“治水” 综合施策优生态

闲暇时光,去右二村喝一杯“村咖啡”,去芦荻哨村欣赏日落时分的“海上明月”,去大冲村体验一番民宿湖景房,去杉树村S弯“看海”吹风散步,这些正成为越来越多贵阳年轻人的出行选择。

清镇市红枫湖一隅。许发顺 摄

右二村、芦荻哨村、大冲村、杉树村全部位于红枫湖畔。曾经,清镇市想尽办法保护好红枫湖生态:关停污染企业、退湖进城、退湖进园、成立全国首个环保法庭等,让红枫湖水质长期稳定在III类、取水口达到地表水II类水的标准,红枫湖生态环境极大改善。凭借优美的湖光山色,红枫湖沿湖村寨才得以在乡村旅游的发展大潮中站稳脚跟。

这只是清镇市深入实施农村“治水”的一个缩影。当下,清镇市通过“三三三”模式全力“治水”——

三项措施全覆盖。通过纳管、建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分散式治理三项措施梯次推进全市所有行政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对距离城镇污水处理厂3公里范围内的行政村通过纳管接入污水处理厂的方式治理;对位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敏感区域、居住地密集区域的行政村,通过建设集中式设施的方式治理;对无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居住区域分散、周边土地资源丰富的行政村采取分散式治理。

三项措施提升群众参与度。及时联合项目乡镇和街道办事处组织志愿宣传队,制作一批农村污水收集治理宣传资料,购置一批切实切合群众需要的塑料盆等小礼品,通过乡镇赶场、乡村民俗等一批活动开展集中宣传,晚上到项目村寨组织群众开坝坝会等集中交流沟通,上门入户单独沟通交流,打消群众顾虑,争取群众支持,让群众积极主动参与项目实施、设施管护。

三方联动机制保运维。为做好清镇市已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管、养、运,保障设施长效发挥作用,清镇市采取生态部门统一委托-属地政府考核-第三方公司运维“三方联动”的机制开展运维。由生态部门作为业主,统一打包委托给专业第三方公司对设施开展运维,属地政府负责日常监督考核,生态部门根据乡镇考核评分情况支付第三方公司运维资金。

接下来,清镇市将持续加大力度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切实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规范“治垃圾” 创新机制聚合力

清晨的白岩河畔,晨雾氤氲中的翁井村宛若水墨画卷。沿着青石板路漫步,村道干净整洁,家家户户门前屋后井然有序。

在观山湖区金华镇翁井村一组垃圾驿站,村民进行垃圾兑换。 蔡婕 摄

在翁井村一组的垃圾驿站,村民罗丽珍拎着满满一袋废纸壳,笑盈盈地和驿站负责人张秀芬打招呼:“现在村里环境这么好,大家都自觉把垃圾进行分类,还能兑换生活用品,一举两得。”

“可回收物按回收价1元积1分,有害垃圾1斤积1分,积分可直接兑换生活物品……”张秀芬熟练地操作称重设备,并将兑换结果仔细登记在册——这样的场景已成为这个全国文明村的日常剪影。

自观山湖区全面铺开农村“五治”工作以来,金华镇翁井村以“治垃圾”为突破口,展开一场“绿色革命”。通过配备完善生活垃圾收集收运设施63个,聘请12名专职保洁员,翁井村注重设施建设和制度保障双管齐下,构建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实现垃圾分类收集全覆盖。

“过去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现在处处都有分类指南。”翁井村党支部副书记杨德勇指着公示的垃圾分类流程图介绍。翁井村还探索建立垃圾驿站共融模式——让已建成的垃圾收集收运点“一站多用”,成为村民生活垃圾分类科普阵地,定期组织学生、村民参加垃圾分类、垃圾回收等垃圾治理知识普及。数据显示,通过积分兑换的激励机制,今年以来,全村已累计兑换可回收物垃圾近2000斤、有害垃圾40斤。

治理创新不止于此。村“两委”积极探索“三转四股五红利”机制,将村集体经济收益分红与村民践行村规民约、参与农村“五治”工作等行为挂钩,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人翁意识。督查队每月入户考核,年终按积分增减分红额度。这种“看得见的实惠”让村民纷纷化身“环保达人”。“现在连小孩子都知道电池不能乱扔,要攒着换积分。”村民李阿姨说。

环境之变催生产业之兴。翁井村吸引三分地、西江传说、生态厨房等企业入驻,并大力发展农业科普教学基地、餐饮住宿、林下种植天麻等产业。杨德勇感触颇深:“以前年轻人往外跑,现在返乡创业的越来越多。”

“在翁井村的示范带动下,金华镇越来越多村寨的村民正逐步实现‘要我分’到‘我要分’的转变,分得越来越用心,也越来越积极。”金华镇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工作人员姜波说。

这个曾经的“挖煤”村,凭借“治垃圾”撬动全域治理,获评全国文明村,走出一条生态价值转化之路。未来,翁井村将继续深化农村“五治”工作,不断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让美丽乡村更加宜居宜业宜游,让村民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

统筹“治厕” 人居环境提品质

阳春时节,走进修文县阳明洞街道幸福村,柏油乡村路纵横交错,道路两旁,一栋栋崭新的民居整齐排列、错落有致。走进村民家中,卫生间设施齐全,洗脸台、便池、热水器等应有尽有。

“去年,我家把7个房间都改建了独立卫生间,卫生条件和居住体验都得到极大提升。”田园小住民宿的老板杨秀会说,在改建过程中村干部多次上门,对排污系统建设进行技术指导。

村民王有福家的民宿装修标准与都市经济型酒店几乎没什么区别。他说:“现在村里各家各户的卫生间装修标准都参照城市标准,即使不发展民宿的村民,现在都主动提升了住房厕所的设施标准。”

不仅如此,幸福村为推动民宿发展,在民宿重点村组十一组还建起2座公厕,为游客、村民提供方便。

虽然过去幸福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水冲厕所,但由于污水管道建设不统一,存在污水外流的情况,不仅影响了村容村貌,也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不便。为此,幸福村十一组新建一座污水处理池,覆盖处理周边79户村民污水,极大改善了村居环境。

为破解推进“治厕”“治水”同治难题,幸福村五组在工作中发动群众共建共享、群策群力,累计筹集资金20余万元完成试点污水管网安装,撬动80多万元的以奖代补项目落地建设。

通过建设联户化粪池、购买排污管道、开挖管道沟铺设污水管网,建成污水处理终端等,幸福村五组的112户村民不仅告别了污水横流的旧环境,还实现了化粪池的自动清掏、污水的循环利用,极大地降低了劳动强度、提升了生活品质。

“小厕所”关乎“大民生”,“厕所革命”不仅改善了幸福村的人居环境,也提升了村民的文明素质。如今,村民更加注重个人卫生和家庭环境卫生,爱护公共设施的意识也明显增强。“环境变好了,我们的生活也更有滋味了。现在大家都自觉维护村里的环境卫生,文明新风尚在村里蔚然成风。”幸福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孙大江说。

近年来,修文县统筹“治厕与治水,室内与室外,公厕与私厕”三个同治,抓实“摸、建、改、维”四个环节。全面完成12个乡(镇、街道)115个村居65262户农村厕所的摸排工作。截至去年,户厕完工539户,问题厕所整改完工1000户,并初步建立县级长效管护平台框架,农村卫生厕所的普及率和使用率得到有效提升。

常态“治风” 移风易俗沁人心

建设美丽乡村,既要注重“面子”的塑造,也要注重“里子”的涵养。随着“治风”工作深入推进,文明新风逐渐吹拂贵阳贵安广袤乡野,为乡村振兴凝聚蓬勃力量。

“正月唱起十爱歌,爱国守法第一个,违法违纪要不得,国法条例记心窝;二月唱起十爱歌,爱护村寨第二个,不守村规要不得,村委决定记心窝……”在白云区牛场布依族乡石龙村,这首《石龙村村规民约“十爱歌”》不少村民都会唱上几句,每逢节庆活动、山歌比赛演出时,这首歌已成为石龙村的布依山歌表演经典曲目。

近年来,白云区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制定出台《白云区开展整治婚丧陋习推进移风易俗的实施方案》。各村“两委”党员干部、村民组长带头广泛开展入户宣传、集中宣讲,引导村民认识移风易俗工作意义,教育引导村民主动参与整治婚丧陋习及抵制滥办酒席工作,扭转高额礼金、滥办酒席等不良风气。

村规民约是推进乡村振兴和乡风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石龙村等少数民族村寨还将布依山歌与村规民约结合编成歌词,在各类文化活动中传唱,让村规民约潜移默化唱进村民心里,引导村民践行文明风俗、破除陈规陋习,文明节俭的淳朴风气越来越浓。

“今天我们开个坝坝会,再跟大家讲一下移风易俗和文明殡葬的事。”4月3日,南明区永乐乡在水塘村江西坡组的篮球广场举行宣传活动,持续推动移风易俗观念深入人心,引导村民争做文明新风的积极倡导者、主动传播者和自觉践行者。

在南明区,常态化的宣传引导是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的重点。线上,该区通过各平台多形式广泛宣传“治风”工作,线下通过举行坝坝会、设置宣传景观、张贴宣传海报、进家入户宣传、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村民转变思想观念,凝聚起共治合力。数据显示,2024年,南明区共开展移风易俗主题活动3154场,覆盖群众8万余人次。

“治风”工作是一项不进则退的工作,时刻不能放松。近年来,南明区持续纵深推进农村“治风”工作,全面落实“两书一约一会两榜”,4000余名党员干部率先垂范签署文明承诺,193个村(社区)全面更新村规民约,确保红白理事会全面覆盖,创新“红黑榜+双重监管”机制,建立事前预警、事中监管、事后惩戒全链条治理体系,形成“自治+智治”的良性循环,逐步实现移风易俗常态化、婚丧事宜规范化、乡风民风文明化。

接下来,贵阳贵安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不懈抓好农村“五治”,以实干实绩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走前列、作表率,让农民群众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记者 冉婷林 田甜 许发顺 蔡婕 顾林晗 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