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锡林浩特市创新工作举措,组建成立马背文物保护队,借助牧民群众的力量,共同守护见证历史的古迹文物,让“一眼千年”的历史得以传承。
巴彦锡勒辽代古城遗址位于白音锡勒牧场场部东南约500米处,该城是一处辽代用于驻兵防御的古城遗址,于2006年9月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认定为第四批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大早,锡林浩特市白音锡勒牧场马背文物保护队员李瑞臣带上巡查记录本,和周边三位牧民队员一起对遗址进行巡查。
在巡查过程中,李瑞臣和其他巡护队成员们骑着马,沿着古城墙缓缓前行,仔细观察着城墙城内的情况,不仅要防止出现人为的破坏行为,还要关注自然因素对古城遗址的影响,一旦发现问题,他们便立即记录下来,并上报给相关部门,确保古城遗址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对于李瑞臣和其他队员而言,白音锡勒牧场境内的很多古墓古迹都在各家牧场中,而且一些遗址位置偏远且地势险峻,车辆无法到达,只有骑马才能抵达。
李瑞臣还告诉记者,遗址就在家附近,每天放牧的时候,他都会沿着古城墙巡视,保证里面没有挖沙、取土、破坏古城的行为。有一次,他在巡查中发现有一个陌生人拿着金属探测仪在城墙遗址周围来回走动,他便第一时间前去制止将其劝走,并报告上级文物部门。
为了更好地守护这些文物遗址和历史古迹,2011年,锡林浩特市文物保护部门挑选一批责任心强、素质高、有文物保护意识的牧民,组建了一支马背文物保护队,并为他们划分文物保护责任区域,每周开展不定期巡查,及时排除各类安全隐患,共同守护这片土地上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除此以外,为帮助马背文物保护队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锡林浩特市文物保护部门还定期组织培训会,帮助他们掌握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了解古墓葬、古遗址的历史价值和保护意义,掌握巡查记录的方法和技巧,提高文物保护队员的专业知识和保护技能。
锡林浩特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萨仁图雅说,这几年,马背文物保护队员作为文物保护专业队伍的补充和延伸,正在发挥着积极的文物保护作用,他们不仅守护着草原上的历史遗迹,还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在各级文物保护部门和马背文物保护队伍的共同努力下,那些沉睡千年的古城墙、古墓葬得以保留原貌,向世人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除了日常的巡查和保护工作,马背文物保护队还积极参与文物普查和宣传活动。他们利用自己的熟悉地形的优势,协助文物保护部门进行文物遗址的调查和登记,为建立完整的文物档案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他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牧民开始主动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来,共同营造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的良好氛围。
马背文物保护队的成立,不仅有效地保护了锡林浩特市境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遗迹,还激发了牧民群众参与文物保护的积极性,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他们的身影,成为草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让“一眼千年”的历史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延续。
记者:宝勒尔 实习记者:郝雨 珠日恨塔拉